立法會遞補機制諮詢結果終於出爐(文件已更名為《填補立法會議席空缺安排諮詢報告》),政府提出辭職議員在六個月內不能參與補選,重申這個是根據諮詢結果的折衷方案,而且「合憲、合情、合理」。爭議源自二○一○年「五區公投」運動,五名立法議員辭職再選,把選擇歸還選民,要求廢除功能組別,實現真普選。公投運動震動政府,去年五月推出「遞補機制」方案,取消議席出缺時的補選,由上次選舉時落選者頂上。方案受各方批評,「七?一」大規模遊行,面對群情洶湧,政府唯有推出兩個月公眾諮詢。
政府方案扭曲民意
政府提出四個遞補方案諮詢公眾,共收到三萬一千份書面意見。但報告顯示,七成三市民不支持政府所提出的任何一個方案,類似政府現時所提出的第一方案(即禁止辭職議員參選)只有一成四市民支持;政府原先推出的第二方案只有一成市民支持;餘下第三及四方案加起來只有百分之三市民支持。
四個方案當中,支持度最高的也只有一成四,有七成多市民甚麼方案也不選,為何諮詢文件沒有一個「維持現行制度」的選項?為何政府依然硬推只有一成四支持的方法,這根本不是折衷,而是以少數壓倒大多數,實在荒謬!
對於反對遞補機制的意見,這份諮詢報告只是輕輕帶過,沒有提及百多名學者的多次聯署聲明,更沒有提及「七?一」大遊行人士的聲音,這又是一次扭曲民意的假諮詢。
辭職重選尋求社會共識以改變議會不公義,其他地方有不少例子。例如○八年英國僅以數票之差通過修訂《反恐法》,國會議員戴維斯決定辭職,以這議題進行補選。可見變相公投並不是漏洞,是市民反對政府的最後手段,並不需要堵塞。○八年戴維斯辭職亦引起爭議,但他依然當選,英國也沒有因而要通過法例禁止辭職議員參選。
政制不公才是真正漏洞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聲稱,日本亦有類似的做法。但日本眾議院選舉採用「小選舉區比例代表並立制」,選民以一人兩票的方式,通過「得票最多者當選制」,以及「比例代表制」,分別選出心中支持的候選人及政黨。
有政黨背景的參選人可同時參與兩個選舉,如他在「得票最多者當選制」中落敗,仍可循「比例代表制」政黨名單中獲得議席。日本政制與香港制度完全是兩回事,譚志源選擇性引述日本制度,與他扭曲遞補諮詢結果,企圖誤導港人,手法同出一轍。
這次遞補機制諮詢報告,政府希望冷處理,務求在立法會「數夠票」短時間內火速通過。禁止辭職議員參選,最重要的不是懲罰議員,而是懲罰選民,剝奪了他們就重大政治議題表達立場的權利與選擇。香港市民眼睛雪亮,不需要一個非民選的政府及非全民選舉的議會干預及剝奪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