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年至今發生多宗學生自殺事件,令社會各界大為震驚。3月初,多個來自教育界、社福界及專業界別等單位已組成防止學生自殺民間聯席(民間聯席),由民間的角度探討問題,尋求解決方法。民間聯席的報告已於兩周前發布,筆者和其他及關心事件的議員亦有參與,希望能盡一分力,防止悲劇再次發生。
吳克儉不見蹤影
「嘆慢板」的教育局要到3月30日才宣布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委員會),不知道何時才有報告看。民間聯席則在上周約見教育局及委員會代表,期望就問題與民間報告交流意見。但此次會面卻令筆者相當失望,更有點憤怒。事緣教育局僅派副秘書長出席會議,局長吳克儉竟不見蹤影。
其實,3月初筆者與幾名議員就學生自殺事件發表關注聲明後,已立即約見局長,好不容易約到了,但只會面20分鐘,局長便匆匆離去。事後兩個半月,局長就連20分鐘的見面也省掉。最諷刺的是,數天後局長在一個研討會致辭時談及城大天台倒塌事件,竟說「諗住放假好舒服」,豈料城大突然發生意外。在吳局長眼中,難道只有放假和櫻花嗎?
不是說副秘書長沒有代表性,但防止學生自殺涉及政策調整,需要決策者作出判斷;再說,這是關乎人命的問題,局長有必要親身聆聽持份者訴求。局長的態度,多少反映了決策者的心態,政府根本不重視教育的價值,也不理解教育對生命的影響。
從撰寫民間報告,到整理過去3年跟進的教育議題資料,筆者驚覺香港的教育問題,很大程度源於兩個字:「資源」。誠然,良好的教育需要多方面配合,資源只是其中一個完善教育質素的元素。但擁有充足的資源,教育工作者才有條件去創造更優良的教育空間。
自殺的學生一個也嫌多,多個學生接連自殺,無論實際原因為何,也警示我們的教育制度潛藏很多問題。如果可以改善班師比、減省查簿、交報告等行政工作,老師也許就能有多點時間聽學生傾訴;如果老師有足夠的輔導知識,也許就能及早洞悉學生的需要;如果有足夠的社工、教育心理學家等專業同工,也許學生就能及早得到援助。這一切,都是增加資源可以改善的問題。
只顧興建大白象工程
政府不惜投資數千億元於未必用得的大白象工程,卻吝嗇於花資源在香港真正的未來——年輕人身上。為了大力推動基礎建設,政府不斷游說議員、與市民見面、賣廣告,把這些既昂貴且問題多多的工程包裝得冠冕堂皇,彷彿沒有這些工程,市民就沒有將來;但說到學生自殺和情緒問題,教育局局長連議員也不願接見,民間報告也不願意了解。自殺的孩子根本等不到政府所講的前景,就先了結了自己的未來,實在令人嘆息。
教育是裝備年輕人踏進社會和協助他們實現自我的過程,創造良好的教育制度,讓年輕人建立健康的心理和抗壓能力,是社會對每一個年輕人的責任。年輕人是社會未來棟樑,讓他們看見希望,社會才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