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年,半個世紀,不短的歲月。《明報》見證了香港滄海桑田的故事,今天慶祝金禧實在可喜可賀。在此先送上祝福:願《明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仝人上下一心佳績不斷。
初接觸《明報》大概是30 年前的事,那時家中常買,我也有機會閱讀。從當日的讀者變成今日其中新聞的主角和專欄作者,感覺是蠻有趣的。就像兩個相識相交多年的朋友,人生路上一起走來,各有自己的角色但交往不絕,遇到困難會互相勉勵,碰上挫折得互相扶持,獲致成功則互相祝賀。風雨同路,倍感親切。
考驗報人的執著與承擔
今天辦報與50 年前比較,是兩個世界的事。那時電子媒體沒有今天蓬勃,香港人要知港事、國事、天下事,就只有讀報。今天電視、電台、網上新聞、時事博客無處不在,每天都讀報者愈來愈少,認真和有要求的就更少。在這不斷收縮的市場中辦報,就要考驗報人對守護第四權的執著和承擔。要帶領社會嚴肅討論問題時亦能兼顧大眾口味,要不嘩眾取寵同時亦不至於曲高和寡,當中拿揑殊非容易,少一點抱負也不能撐下去。
香港至為珍貴的資產之一,就是資訊暢達無阻的制度。我們恪守言論自由,珍惜多元包容,崇尚百花齊放。一份具公信力,公平、公正、公道地辦的報章,在各方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提供平台讓不同意見彼此碰撞,正是守護這制度、貫徹這核心價值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尊重理解比立場一致更重要《明報》多年來憑着知識分子的良心辦報,對人對事大致能做到是其是、非其非,當中承受來自權貴和既得利益者的壓力可想而知。我們對個別事件的研判和立場雖然未必一樣,但都能明白對方的論據和立論基礎而表達尊重和理解,這可能較每事都有一致的立場來得重要。
放下客套,請容許我在這金禧大日子,大膽向《明報》提出以下建議:
1. 多些專題報道立法會辯論和委員會議事的要點,好讓香港人能掌握相關資料,在知情下參與政策共議;
2. 在政制發展尋求社會共識的過程中,充當促進者的角色;提供議論平台,讓各方在大眾面前辯論明白,盡快處理好政治權力分配不均,當權者缺群眾認受的問題,使香港政通人和,早日再騰飛;
3. 加強內地和國際新聞報道的闊度和深度,讓讀者一報在手能知天下事而不假外求;
4. 多些偵查報道,揭露社會不公道的事,幫助建立更公義更仁愛的香港;
5. 多提供版面給本地文化藝術創作人發表作品,為孕育香港文化創意產業作貢獻。
《明報》屹立香江50 年,業務蒸蒸日上,屢獲「公信力第一」殊榮,實非倖至。望《明報》能繼續守好崗位和本分,對國家和香港特區的發展,將是任重而道遠,謹以此與《明報》仝人共勉互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