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有句老話,Everything up to a point,指凡事有個限度,有條界線。
今日中文常見的乜乜性、物物化,縱有許多人批評是英式行文,但好些詞語也實在沒得代替,譬如說,demonise就是「妖魔化」,不會刻意去另譯。掉過頭來,說香港正在給「大陸化」,想破頭也無其他同義詞,正規英文甚至沒有mainlandise 這個字,但香港人大都一聽就明何所指就是。
Mainlandisation 一字,不時加上引號(”),今日本地西報至西方媒體都已有用,或就是一項語文「反攻」,由中「化」英的一個例子。
但化前化後,真要適可而止,up to a point。近日有個立法會的動議,話要評估體育政策之「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霎時一讀,只覺真「化」得過了籠,似琅琅上口甘之如飴,無謂地把我們自身一套語文Anglicise……英文化!乜乜化,主要來自英文的-ise / -ize。上面所提的普及化,該就係popularise,通常是好事。但精英化?精英的英文係elite,借自法文,形容詞elitist,甚帶負面意思,而精英化即elitise?只准精英入場?
盛事化,更是英式中文的經典—— major event-ise?當然,真要自行造字亦無不可,文字講究潮流及時間考驗,世世代代約定俗成。但若為了自以為得意地「化」得個不亦樂乎,就過了界。
翻查一下立法會文件的英文版本,那三個「化」,出奇地,一個-ise 的字都無,用詞是:普及化- promoting sports in the community精英化- supporting elite sports盛事化- developing Hong Kong into a prime destination for hosting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s課堂上,曾聽一大學生說:北京要把香港鵪鶉化。鵪鶉是quail, 沒有quail-ise 的講法, 要翻譯, 或就是Beijing wants to intimidate Hong Kong 之類。
而XX 性,往往不需要。A technical problem, 「一個技術問題」就好,為什麼偏要說技術「性」問題?已有太多的笑話,像「一次性用途」(disposable)、「環保性玩具」(green toys),等等。香港的permanentresidents,也給一個性字涵蓋。看看身分證上寫的,香港永久「性」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