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聽似實在的一句話,說政策「成熟一項,推出一項」,實際上是見縫插針,毫無章法,罔顧長遠規劃的藥石亂投。近期政府放風,決定收回中環舊天星碼頭、西區海旁林士街等大型公共停車場,就是一件又一件政府腦袋發熱,不顧市民死活,只識得攬着內地口號「發展是硬道理」的例證。
天星碼頭停車場已有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也是攝影發燒友拍攝維港煙花的勝地,如果收地成事,則連帶中區郵政總局也隨時一同遭殃,通通拆,配合中環發展,驅逐公共空間,變成只容甲級商廈獨霸的地段。另一邊的美利道停車場,政府早已將之修改為商業用地,意味中環區兩個主要停車場,很快會被同時一筆勾銷。
利民設施遭先拆
運輸署聲稱,牽涉的停車場使用率低。但要知道,運輸署是以停車場每日二十四小時的使用率計算,試問中上環是商業區,入夜後又何來有許多車要入閘泊位?如果要計,就必需要計上班繁忙時間的使用率,才能反映實情。事實是,在工作天的日間時份,中上環泊車位難求,已是不問可知的實況,如果連僅餘的公家停車場也消失,等同逼市民違例泊車,又或者叫私人司機駕着一架又一架的 「老闆車」在馬路上兜圈,不停噴廢氣,人車爭路,或車與車爭路,互相比賽響按以至咒罵,變相加劇這一區的空氣污染及噪音。更塞車,就更不在話下。梁振英亦不見得有勇氣去重拾電子道路收費之議。
拆拆拆,洋人說的:At what cost?要付多少代價?都說數字不會騙人,但數字會被扭曲玩弄。尋常的一個例子﹕一個人左腳浸在冰塊,右腳浸在沸水,「平均」來說,兩腳都很舒服!遺憾運輸署為配合發展局四處「盲搶地」的政治任務,製作「蠱惑」數據,逼公務員上承語言偽術,在停車場使用率這等事情,也要「篤數」,為那一眾吃政治人情粉絲加軟飯的問責高官,左擋右撲。
窮得只剩「發展」
在所謂本土精英眼中,香港窮得只剩下發展二字。他們口說發展經濟是促進民生,但結果反是利民設施先遭拆除。要他們保育本土記憶,守護社區歷史,就更只如夏蟲語冰。幸好民間社會醒覺尚早,保留政府山一役,足顯本土精神並非等同他們的中環價值,不淨得個「利」字當頭。香港人有權保留屬於自己的歷史,那一撮權貴,無權自行決定如何重塑我城地貌。 中環從不是為現在的官商而建,只要大家願意站出來,中環就是屬於人民的中環。二十四年前,香港就有這樣一幅歷史的定格畫面﹕百萬人在中環,成了幾多香港人一生的轉捩點。到了十年前的二○○三,超過半百萬人從維園去到中環 …… 那一夜的中環,更是直接催生一整個世代,傾情投入民主運動的開幕禮。中環會再一次歸於人民,尋回歷史的契機,佔領或不佔領,已不再是一個問題。我的唯一問題,是要佔領多長多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