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香港獲世界生組織西太平洋辦事處認證,已成功達到控制乙型肝炎的目標,將五歲或以上兒童的帶菌率控制至低於百分之一。這項認證無疑顯示了香港作為已發展城市,於疾病控制及預防範疇上所作出的努力,尤其是免疫接種方面。事實上,政府早於八十年代末期二,已開始為初生嬰兒免費接種乙型肝炎預防疫苗,令乙型肝炎發病率較接種計畫未普及前下跌七成。時至今日,乙型肝炎疫苗的初生嬰兒接種率已達接近百分之百,令下一代帶菌率進一步下降。
由此可見,完善的免疫接種計畫對於一個地區的疾病控制及預防非常重要,尤其是當公共醫療資源緊張之時。最近,筆者留意到有公立醫院表示,由於近日內地病童的求診個案增加,以致兒科位爆滿,工作量大增,若不及早應變,或有機會影響醫療質素。筆者認為,當中的問題複雜亦牽涉多個層面,如資源分配及人口政策等,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公立兒科服務資源緊張之時,政府更應加強疾病預防的工作,降低兒童的病發和入院率,從而紓緩公立醫院的壓力。
就以輪狀病毒為例,根據生署資料,它是種引致腸胃炎的最常見病毒,具高傳染性,於冬季較為活躍,患者一般為五歲以下幼兒。一般病徵包括嘔吐、水狀腹瀉、發燒和腹痛等,情況一般會持續三至八日,但幼童有機會出現嚴重脫水,引致身體電降質失衡,甚至導致生命危險。香港每年約有逾二千宗幼童感染輪狀病毒入院個案,而平均每二十四名五歲以下兒童,就有一人曾因輪狀病毒感染而住院。
政府倡打疫苗卻無資助
然而,輪狀病毒卻是一種可預防的疾病,除持續母乳餵哺可減低風險外,接種疫苗亦是一有效預防方法。據臨研究證實,輪狀病毒疫苗能減低嚴重腸胃炎感染逾九成半,入院個案亦大減九成多。因此,世界生組織早已建議把輪狀病毒疫苗列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而美國、澳洲等多個先進國家亦已先後跟隨世指引。
反觀香港,雖然生署建議家長可考慮自行為幼兒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卻未有為疫苗提供資助。對於不少低收入的家庭而言,他們或不能負擔疫苗的費用,而未有接種,造成本地整體的接種率相對較低,增加了公共醫院負擔的同時,亦埋下社區爆發的風險。關注組早前成功以電話訪問了七百八十九位家長,了解他們最希望於「針卡」加入哪一種疫苗。調查顯示,在眾多未獲政府資助的疫苗之中(包括腦膜炎雙球菌、輪狀病毒、日本腦炎、水痘、流行性感冒、甲型肝炎或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近五成家長認為應該將輪狀病毒列入「針卡」覆蓋範圍之內,近四成選擇水痘疫苗,近兩成半選擇流行性感冒疫苗,顯示家長對輪狀病毒最為關注。
預防勝於治療。筆者認為,政府應該繼續做好疾病預防的工作,定期檢討及更新免疫接種計畫,以保障兒童的健康為大前提,同時紓緩公共醫院兒科服務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