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電視記者來訪,着我即場做一篇幼稚園的功課,見幾張青蛙的圖片,隨附英文學名,要答哪一隻跳得最遠。Errr?見Panamanian golden frog,真嚇死BB啦。叫四五歲的孩子生吞活剝?結果不也就是爸媽代做,娃娃學習的意義在哪?
這樣測試小不點在看過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的知識。嗚嘩。儘管未去深究老師在課堂上到底怎樣這個「活動」教學,也很難想像可誘發到兒童學習英文的興趣。
聽八十後的父母說,今日幼園的英文課本,不再是A for apple,而是A for astronaut,這已不算深了,揭到J,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字:Jalapeno。咩嚟?且唔識得讀呀。
這字原來係一款墨西哥辣椒。喂,用來教美國兒童還可理解,但香港孩子有幾大機會見到這種植物?更大問題是,此字查實源自西班牙文,所以J發做H音,J for halapeno,嗄?
不日舊書再版,不如改做J for Jekyll and Hyde,夠高深了吧,直情叫K高班B頭讀史蒂文生這本小說,再教S for Schizophrenia?中文係「精神分裂」!
有說,幼兒教育市場主導,話係英文幼稚園好似「高級」一點,話係「好深㗎」的英文幼稚園彷彿就「更高級」一點。都怪「怪獸家長」。真的?在那個主題幼兒功課的電視新聞片裏,明明見到當事BB的媽媽一份鋪天蓋地的苦不堪言。
去跟教育局官員說這個,答案都是很方便地怪在父母身上,望子成龍,要「贏在起跑線上」呀。教育官員不肯承認的,是先是母語教學十年浩劫,英文學校簡直奇貨可居;更大的問題是香港的英語教育出了錯,一日吟吟沉沉講文法,學英文重辛苦過微積分。一出課室,一離書本,甚麼嘰哩咕嚕的雞腸文都拋到天不吐去。
於是這一代大學生的英語水平真係麻麻。於是這一代的年輕父母都是過來人,領教過當中辛酸,就更切切盼望自己的娃娃由英文幼稚園開始浸淫,然後上英文小學中學然後去英美澳加讀大學──如果負擔得起的話。聽聞頭頭尾尾要起碼花四、五百萬元。生一個就夠晒數,順便解釋一下本地生育率之低。
處處見一圈又一圈的惡性循環。去央教局「執一執」英語教學課程指引,他們說,不了,經過早年(羅范椒芬搞出來的慘痛)教改多役,如今要這個休養生息。
可憐這一代的本土兒童,隨時給迫得未起跑已想逃跑。更可憐這一代的香港爸媽。太着眼未來,就忽視眼前?愛孩子變害孩子?選擇,且跟錢掛鈎。而香港的貧富懸殊,世上數一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