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香港人飽受梁振英政府對香港做成的撕裂之苦,怨氣衝天。而林鄭月娥上場之始就不繼強調要修補撕裂、要有新風。理所當然第一份施政報告會被寄予厚望。的確,在這份粉藍色的報告中,港人過去數年關心的範疇都有不同的着墨點,各個階層都似乎有受惠。當然走數的地方仍有很多,全民退保到現時仍沒下落、標準工時更是失去了蹤影。林鄭月娥在結尾寄語讓孩子愉快成長;讓年輕一代創造美好人生。我們就看看香港的年輕人可否在這份施政報告後,愉快成長。
香港年輕人需要面對的壓力極大,而眾所周知TSA/BCA就是學童壓力的來源之一。在短短數個月前,競選特首時的林鄭月娥曾承諾會擱置小三TSA,但在施政報告中,有關TSA/BCA卻完全隻字未提,疑似走數。那麼在這樣充滿壓力的環境下,孩子又如何愉快成長?
現實是殘酷的,壓力帶走的除了孩子的快樂,孩子的生命也隨時一併帶走。近年接連有學童自殺,2016年接近40宗、2017年至今已超過20宗。回看2010年血汗工廠富士康的連環自殺事件,14宗個案已令全球震驚,最後富士康亦對工人待遇作出一定程度改善。但香港學童的自殺個案,年年出現、年年檢討,又有誰人改善了甚麼?
要減輕年輕人的壓力,教育制度當然要大刀闊斧的變革,另一方面做好精神健康工作亦十分重要。在去年政府推出的「防止學童自殺報告」內曾提到,外國有研究顯示大部份的自殺個案,生前都有受到精神困擾。香港政府一直對改善精神健康問題「歎慢板」,每每有慘劇發生,才亡羊補牢一陣子,如年初的港鐵列車縱火案、到最近的葵盛東邨子殺病母倫常慘案,每次發現事涉精神病患者,在歸咎於相關部門是否有跟進個案後,事件便不了了之。精神健康資源不足的問題,在公眾視線中只是曇花一現,便又再次被掃到地毯底。
一直號稱會為其施政展示新風的林鄭月娥,結果在今次的施政報告發言中,對改善精神健康隻字不提。報告全文中亦只有提到:改善精神科個案管理計劃的人手比例,及探討利用「公私營協作計劃」處理穩定精神病個案。在精神科的服務中,要改善的肯定不只個案管理計劃,由醫護人手到對照顧者的支援都十分不足。歸根究柢,是政府缺乏長遠的精神健康政策之故。政府現時的精神健康政策以治療為主,依靠醫管局及社會福利署跟進個案。但無論患者、家人、及照顧者,由預防、發現、治療、康復、甚至重投社會,均需要政府協助及支援。若政府無高層次的協作計劃,亦無長遠並全面的政策配合,就只會如現時一樣次次需要「亡羊補牢」。
對於學童自殺,整個社會都不能袖手旁觀,政府更是責無旁貸,必須改善學童的學習環境、制訂長遠精神健康政策。林鄭月娥的這份施政報告,事事避重就輕、粉飾太平,說重視孩子青年,卻又連他們的壓力也不正視。又如何讓市民一同擁抱希望、分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