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施政報告實在太乏善可陳,所以稍有作為的財政預算案便相對地顯得中規中矩;也或許特首梁振英冥頑不靈得完全否定導致「魚蛋騷亂」的社會因素,所以當財爺曾俊華說要真正了解問題所在,更重要是要有決心去解決困局,便足以讓人覺得他不算太「乞人憎」。
曾司長在預算案的結語中,引用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其中一句名言:「我們的問題是人為的,所以人自然有方法將問題解決。」是的,香港的問題,全部都是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都是人為的。然而,這份預算案,有沒有解決到這些問題呢?
我在預算案後的記者會中,同樣引用了甘迺迪總統的名言作回應:「一個自由社會若果不能夠幫助貧苦大眾,那這個社會也無法保護少數富人。」(If a free society cannot help the many who are poor, it cannot save the few who are rich.)貧富懸殊是會助長階級衝突的,這不是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創見,而是數千年中外歷史展現給我們看到的定律。香港是一個富裕的城市,卻同時擁有極高的堅尼系數。由此可見,香港的問題,不在於無錢,而是沒有好好地用錢。
未能實際解決問題
政府的其中一個基本職能,就是擔當財富的再分配者。所以貧富差距越大,即越反映政府沒有做好財富再分配的職能。貧富懸殊是多方面的制度不公平所聚合起來的癥結,要紓緩貧富懸殊,不是政府每年對貧窮人士多給些資助或少收點費用便成事。不然,曾司長過去九年動輒「派糖」數以億元計,貧窮人口多少也應該減了一些吧?事實卻不是這樣。這樣不是要完全否定「派糖」的作用,它的確是能夠讓貧窮人士的生活少一點苦,但必須承認的是,「派糖」實在不能夠為貧窮人士的生活和社會的情況帶來實質和明顯的變化。
教育、醫療和安老,是最能夠解決貧富懸殊的政策範疇。教育是能夠讓年輕人向上流動、讓一個家庭脫離貧窮、讓一個社會進步發展的投資;醫療是每個人的必須,健康就是財富,貧病往往相連,一個好的醫療制度,無疑是給予貧窮人士的一個重要保障;安老不單是社會對老人家的尊重、回報和責任,以香港的情況而言,在領取綜援的市民中,大部份的受助人是長者,而且香港已面臨老年化,所以投放資源做好安老政策,既能即時解決大部份人的貧窮問題,也能預防香港未來發生更嚴重的貧窮危機。可惜財政預算案都沒有對問題提出任何改革,也沒有為這些政策增加長遠的資助。可以預見,這些問題將會進一步困擾香港的未來。
如果要尋找預算案的一個亮點,是曾司長大幅增加了法律援助署的資助,這樣對於保障貧窮人士的法律權利確實有更大的幫助。在芸芸對法援不以為然的建制派中,曾司長依然願意這樣做,確實能夠顯示他對法治有起碼的堅持,證明他不同於其他建制派那樣的見識。
這份財政預算案,大概是曾司長最後一份涵蓋一整年的預算案,如今蓋棺定論,似乎太早。但若果一如他所說,希望安靜度過餘下一年的任期,那麼他當財政司長十年,大概只能為香港留下一堆「糖紙」,卻沒有為香港打造一個能夠長遠和持續發展的社會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