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化……mainlandisation?但英文沒有這個字,可以自行作個新字嗎?可以,人家聽得懂就好。語言貴於習用,講得多了,多人講了,一個新字變成通用語,日子有功,慢慢就會給收入字典,成為正規文字的一部分。
大陸、mainland。所有XX 化,用做動詞會加-ise(美國人多用-ize),而變做名詞,就加-isation 或-ization。「拒絕大陸化」原是我的選舉口號, 直譯就是”Say no to mainlandisation”。但其時未敢自創新字,包含的主要信息,是捍衛香港本土的精神面貌,於是口號的英文版本,就改成”Hong Kong identity comesfirst”——香港「身分」先行。
反大陸化針對的不是大陸人、mainlander,而是社會及制度的實况,所以曾有大學生將之寫成mainlander-isation,就錯了。
卻是,不過數個月間,mainlandisation這字已頻頻在本地西報出現,包括這句:Hong Kong’s fear of “mainlandisation”stems from everyday frustration. 「香港對大陸化的恐懼,沿自日常生活中(因大陸的一套而生) 的焦慮」。留意mainlandisation 終歸也有用” “號括起,以示並非尋常用語。
及至這兩個星期的國際傳媒,一樣開始用上這字, 說香港有alleged signs of”mainlandisation”——涉嫌「大陸化」的徵狀。
梁振英政府會否剔除得了香港人這副惶恐不安呢?會有人說,就留待歷史評價。政治領袖常談到歷史會給他們怎樣的裁決:Political leaders often talk about thejudgements history will deliver to them.
作為名詞, 「歷史評價」是judgementof history、historical judgement。但在英文中多以動詞形式出現,to be judged byhistory、讓歷史審判。於是,新聞中常聽到政治人說:”I am prepared to be judged by history.”「我準備好(亦即有信心)接受歷史批判。」
“History will be my judge.” 「歷史會是我的審判官」, 等於自稱「會對得起歷史」。
但類似的話由別人道來, 「他會由歷史來評價」,He will be judged by history;這句話,乍聽即使好像一切仍是未知之數,就留待日後定奪;語氣其實就已做了眼前的負面評價。看以下有關美、英聯手攻打伊拉克、英國人對當時首相的批評:In the end, Tony Blair will be judged byhistory. 最終,貝理雅要受歷史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