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最近很多香港人考慮移民,台灣成為最熱門的地方。我還未有移民打算,但最近趁幾天空閒時間去了台灣一趟,就更明白台灣是一個讓人好好生活的地方。
像我這種貪吃之人,旅行時總會按圖索驥去覓食,這次去了一家叫大隱的餐廳,藏身在永康街附近的巷弄中,裝潢有點似日本的居酒屋,做的卻是地道台灣菜。我說的台灣菜,是真的由台灣農夫在台灣土地收成的本地菜,而非不知從哪裏入口的外國菜,餐廳奉行不時不食,於是餐廳用像點心紙的點菜紙,方便經常轉換。有一道涼拌沖菜,只簡單把時令的沖菜灼熟,混了蒜頭及簡單調味,沖菜本身就有日本芥辣的味道,是十分惹味的開胃菜。這兒的海鮮十分出名,牆上的黑板寫了是日海鮮推介,都是剛在台灣海域捕獲的。據說大隱的老闆是位文化人,跟我們摸酒杯暢談,說得興起,我即席在餐廳內表演用筷子開啤酒蓋,給老闆留一個深刻印象。
人和土地連繫
我又根據朋友推介去了錦富台式日本料理,那是星期天的中午,餐廳幾乎滿座,卻有個小孩坐在餐桌上做功課,似乎是一間家庭式餐廳。就座後發覺那張殘舊的過膠餐牌上竟然貼滿卡通公仔的貼紙,將許多停售的菜式遮住,結果一張餐牌弄得花喱花碌。我還在狐疑朋友怎麼推介這種奇奇怪怪的餐廳,但想反正來了也姑且一試吧。終於成功爭取壽司吧枱位置,看見老闆兼任師傅與徒弟起勁的做,又暢快的跟熟客邊說邊喝,他們身後的牆架上擱着老闆的戰利品,即「吉」的威士忌樽,更掛了幾條「一夜干」。按捺不住,立即點了Omakase(廚師推介)。他們的魚生主要是用台灣海域捕獲最新鮮的魚,知道我們從香港來,師傅就自豪地為我們介紹台灣本地的海鮮。其他菜式也用上台灣不同地方的農作物,像老闆的老家在宜蘭,他爸爸專程從宜蘭運來三星葱,簡直是將味道昇華。當然每一家餐廳總有些佳餚沒有放到餐牌內,能否品嚐就要看緣份了。
在台灣可不單是飲食業的人會關注本土農業,就是食客也想知道自己放進口中的食物來源,文化人也會關心本土農業,書店還有農業類的書籍和雜誌專區。我在台灣幾天,間中去逛書店,看到這些農業雜誌就愛不釋手,封面是漂亮的茄子,專題是本地禽畜業,裏面的內容還有新農作物培植、經驗豐富的老農專訪。置身台灣,你會感受到人和土地緊密的連繫、人們自給自足的歡愉滿足。
耕田人好欺
香港政府一向不重視本土農業,董建華年代曾經推廣有機農業,到03年沙士肆虐時大家興起親近大自然和農耕樂,但說到底這個社會還是最愛搵快錢。在官府眼中,農業是最可有可無、農夫是最好欺負的,於是幾年前為了起高鐵香港段而夷平了石崗菜園村,最近為了發展新界東北搞中港融合,寧願保留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卻要摧毀附近的農村例如馬屎埔村。於是近年這些明明最與世無爭的耕田人,間中要舟車勞頓到市區遊行示威,只為了保留跟他們唇齒相依的農地。
這幾年越來越多人關心這些農民的生活,最初是由抱打不平不忍他們的家園被拆毀開始,慢慢我們也開始關心本地農作物,我有朋友最近開始訂購本地有機蔬菜。獨立記者陳曉蕾經常走訪這些新界農田,寫了許多專欄和書籍例如《香港食材》、《香港正菜》,她筆下的香港農夫按時令和土質決定種植方法,更能保護環境,比政府和地產商更愛惜我們的土壤不止千萬倍。我們經常說要捍衞本土價值,其中一個價值,就是本地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