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靈活生動,動詞和名詞經常以動物的相關特色作比喻。英國人愛貓狗, 留意牠們的生活習慣和特性, 有關的成語(idioms)更是趣味盎然。最常被引作例子的肯定是raining cats and dogs,即下大雨的意思,比起廣東話俚語「落狗屎」,異曲同工,卻又少幾分粗俗。
中國人罵人喜歡用狗作比喻,例如「豬狗不如」。狗在英文裏的地位無疑高許多,以狗比喻人毫無貶抑之意。我在某健身室看到最喜歡的一句: 「It’s not the size of dog in fight, it’s the size of fight in dog.」,意思是內心鬥志激昂比實力強弱更重要。
Underdog 是處於劣勢的人,slumdog 這字因電影《一百萬零一夜》( Slumdog Millionaire) 而聲名大噪,意指窮人。英語世界的人極度欣賞underdogs 和slumdogs 奮鬥向上的故事,所謂美國夢(American dream)或者香港的獅子山下精神,核心就是一個個rags to riches 的奮鬥故事。
「做到隻狗咁」的英文是to work like a dog,工作辛苦至極的境况,通宵達旦的日子,相信許多香港人都不會陌生。奧巴馬的演說就激勵美國人: 「It may look dark tonight, but if I hold on to hope, tomorrow will be brighter.」(今夜天色或許陰沉,但只要我不放棄希望,明日天色定更晴朗。)相關的成語是every dog has its day,每隻狗都有牠那一天,意指每個人都有「發圍」的一日。
據說前特首董建華在辦公室裏,事無大小均事事關心、親力親為。朝七晚十一,令他頭髮花白。身為行政長官,雖然不是民選產生,也必要學懂下放權力,讓下屬處理瑣碎事情,自己集中精神施政決策。董伯伯最需要的,就是you don’t get a dog and bark yourself 這個很「啜核」的idiom。時至今天,曾蔭權在政制議題使出拖字訣,他上任時所謂的「飲香港水,流香港血」,全都是bullshit(牛糞,意指廢話,查字典會看到「粗」「俚」這兩個註解,不可隨意使用)。
「護樹大隊長」唐英年遲遲不肯推出樹木法保護樹木和公眾安全,我決定在來年立法會年度提出私人議案(private bill),因為如果我們等政府行動,還要等多久? 答案是: 「When pigs 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