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 經濟峰會上周在倫敦閉幕,各國領袖同意聯合宣言,製造出合共「1 萬億美元」的方案,並同意加強監管全球金融運作。第一次出席國際峰會的美國總統奥巴馬認為,峰會本身具有「歷史意義」,是「追求全球經濟復蘇的一個轉折點」。主持峰會的英國首相白高敦也大讚「世界各國齊心協力,共同對付這場衰退」。
在召開峰會前,各國擺出各種不合作的姿態,爭取曝光,是意料中事。以巴西總統盧拉為例,他說目前的全球經濟危機是由「藍眼睛的白人」導致的,所以讓窮人、黑人或原住民來出錢解決白人造成的錯誤是不公平的。盧拉的反叛作風不會讓人太陌生,但歐盟成員國貌合神離的表現,就大大削弱了歐盟的談判實力。奥巴馬希望各國增加公共開支項目,美國本身的刺激經濟措施就高達GDP 的12%。但歐盟各國的刺激經濟措施在互相協調下只能做到整體GDP 的1.5%,卻希望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資金投放會帶動消費,令歐盟各國的出口貿易回復生機,這是「搭便車」的典型心理。
當英美站在同一陣線,要求G20 投入更多的資金刺激經濟,德國總理默克爾就更加單方面宣布,德國政府已通過總值相當於德國GDP 的4.2%的刺激經濟措施,超過了其他許多國家。她早前拒絕了東歐成員國的增撥資源的要求,德國在投入更多的資金之前,首先需要評估現有措施的效果。法國也不甘示弱,財政部長拉加德就警告,如果總統薩爾科齊感到「規管金融」的要求得不到實現,就索性不參加討論,甚至中途離場,不會簽署協議。薩爾科齊在緊接G20 經濟峰會後將為北約峰會做東道主,一邊離場抗議,一邊夾道歡迎,頗符合薩爾科齊的個人風格,也搶到不少風頭。
擁有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的中國,國際地位大大地提升了,所以峰會前也做了的該做的動作。
中央銀行行長周小川和副總理王岐山會前分別撰文,做到了設定議題的效果,還得到國際輿論廣泛討論。由於中國的外匯儲備中70%為美元資產,美元貶值肯定會為中國帶來巨大損失,所以這些討論將有助中國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制度改革中,向美國爭取更大的發言機會以至話事權,以保障本身利益。
白高敦穩重外交手腕應記一功其實,各國領袖誰也不願意負上加深全球危機的指控,G20 談判要取得「只許成功,不可失敗」的觀感,所以事前準備和期望管理的工夫特別重要。白高敦穩重踏實的外交手腕實在應記一功。簡單來說,他於峰會前走訪多國,先就各國的立場摸底,弄清虛實,然後在會議期間在有共識的環節多做工夫,對南轅北轍的觀點以避重就輕的方法略過。因此,G20 各國均同意有必要針對銀行業、對冲基金、避稅天堂,改革金融市場的監管,也同意運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加強援助發展中國家和東歐各國。至於直接增撥公共資源的訴求和如何拆解「有毒資產」的爛攤子,各國仍然欠缺共識或承擔。不過,把這些難題留待日後處理,也總不能讓談判破裂,打擊民心以至觸發各地管治危機。
無論如何,今次峰會可以做到的都做到了,聯合宣言已足夠讓各國領袖各取所需,有的聲稱「成功爭取」,有的甚至「喜出望外」,以便向國民有所交代。在全球化的年代,國家和政府的主導能力早已大不如前,弔詭的是,我們還期望各國政府擔當維持世界秩序和規範各種行為的巨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