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喜歡曝光,愛出風頭,言行有時過火而不自知。最近他向受國家補助的法國汽車工業提出要求「不得把工廠遷到東歐」便是一例。薩爾科齊辯護時說,如果美國可以保護它的工業,歐洲也許能夠採取相同的措施,可是偏偏在歐盟他這種想法有多個值得非議之處:1. 對企業「東遷」之說明顯針對東歐國家,製造東西、新舊成員國之間的隔
閡和分歧;
2. 早在去年冬季,歐盟已制定清晰指引,在經濟危機的非常時期,規管成員國在2010 年底前,出手挽救陷於困境
的企業的各項辦法;
3. 阻止企業在歐洲市場自由營運的做法會牴觸歐洲共同市場法規。
東歐國家金融體系連日來備受衝擊,資金緊絀、貨幣疲弱,經濟正受到嚴重壓力,部分政府已接受數十億歐元緊急資金,仍面臨社會動盪威脅。這些國家對薩爾科齊的想法自然大力反對,擔心會損害東歐的經濟利益。峰會開始前,9 個中歐東歐成員國領袖先行統一立場。波蘭總理圖斯克認為,歐盟應該防避保護主義的誘惑,匈牙利總理久爾恰尼則警告,歐洲正在出現一個新的「經濟鐵幕」,更予人歐盟27 國內訌的印象。
去年11 月,在歐盟輪任主席國法國主持下,各成員國皆接納4 點「臨時措施」,在2010 年底前,各國按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可以為每個陷於困境的企業動用最高50 萬歐元的援助,政府可為企業提供低息貸款擔保、為支援從事綠色製造業的中小企貸款減息優惠達50%,大企業可享有貸款減息優惠達25%,並為企業提高風險投資的保障額最高至250 萬歐元。這些措施不容許各國政府另加條件,也沒有向保護主義大開綠燈*。
向民粹主義說「不」
歐洲共同市場一體化以來,歐盟委員會和歐盟法院擔當共同市場守護者,確保成員國貫切共同市場的「四個自由」(產品、服務、資本及人力的自由流通)。倘若薩爾科齊一意孤行,歐盟委員會有檢舉的責任,由歐盟法院裁判法國有否牴觸歐盟法規,並作出合乎比例懲罰。事實上,歐盟的法院系統每年需要處理數千宗違規案件,當中涉及政府行為、企業和商業活動,以至個人行為**。
隨着經濟危機加劇,較富裕的西歐諸國自身難保,拒絕對中歐和東歐盟友提供更大的援助。德國和英國政府更有大選的壓力,可能要為捍衛國民生計不力付上政治代價。法國支援工業的措施應否優先惠及本國工人,薩爾科齊可以有主觀的期望,沒有必要「畫公仔畫出腸」,甚至定下一些惹來保護主義疑雲的「條件」,還害得捷克要在布魯塞爾召開緊急領導人峰會,以正視聽。主持這次峰會的歐盟輪任主席國捷克總理托波拉內克說: 「我們需要一個不設障礙的歐洲,一個公正、公平的歐洲。」既然法國總統說了不智的話,法國工業大臣桑提也不得不向歐盟委員會的公平競爭專員哥羅斯發信澄清,重申法國政府不會干預接受國家援助的工業在共同市場內享有的權利,也不會加入任何附帶條件要求汽車工業留守國內或優先用法國零件。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總結時一再強調:「本次峰會達成一致共識,即歐盟將反對任何形式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行為。」歐盟制度有足夠力度遏制保護主義,薩爾科齊充其量也只能「出口術」,卻不能憑匹夫之勇去衝擊歐盟的法制。真正威脅着歐洲的不是保護主義,而是薩爾科齊等歐盟領袖推波助瀾、愈演愈烈的民粹主義。
*有關條文
ec.europa.eu/competition/state_aid/legislation/horizontal.html
**歐盟法院報告
curia.europa.eu/en/instit/presentationfr/index_savoirplu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