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19 日),本港報章引述內地消息,國家環境保護部近日叫停兩個高鐵項目——要求天津至秦皇島線停止建設,因為該路線的建設地點部分發生改變,卻沒有重新報批環境評估文件,違反法規,在未有重新申報環境影響評估文件前,不得擅自復建;此外,運行超過兩年的濟南至青島客運專線限令本月底前停止營運,原因是該條線路未經環保驗收。
有關舉措顯示國內相關部門的一種進步,維護環境評估制度權威性的立場堅定,不單要求不符合環評標準的在建項目停工,甚至營運中的交通服務也要停止營運。
環保制度不容破壞同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報道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會上通過《三峽後續工作規劃》,為三峽工程制定六大範疇的跟進措施,計劃到2020 年,從多方面改善三峽工程衍生的移民、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以至長江中下游航運、灌溉、供水等方面的問題。
必須注意的是,三峽工程衍生的問題「有的在論證設計中已經預見,但需要在運行後加以解決;有的在工程建設期已經認識到,但受當時條件限制難以有效解決;有的是隨經濟社會發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大型基建工程影響深遠,前期規劃稍有不慎,善後和補救工作可能要多花幾倍力氣和成本;有些破壞,更是無法彌補。三峽工程的經驗,香港應引以為鑑。
自改革開放以來, 「發展是硬道理」一度成為基本國策。國家領導人近年察覺到盲目發展已導致社會環境問題叢生,於是發出要走出「先污染、後治理」模式的指導思想。基於此,廣東省提出「騰籠換鳥」、產業升級的新發展策略,不歡迎、甚至淘汰嚴重污染環境的行業。
有關環保政策對省經濟發展造成衝擊,不少企業因無法遵行新環保要求而倒閉,或遷移省外。但是,廣東省勇於接受這些賬面上的損失,因為她明白破壞環境的成本有多巨大。作為廣東省的鄰居,港人自然倍感欣喜,因為在同一天空下,藍天或指日可待;更重要的是,內地政府展現保護環境的決心,願與國際大趨勢接軌,值得稱許。
保護環境珍惜羽毛
深圳河以南的香港又如何呢?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制的2010 年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中,香港在多項排名中仍名列前茅,但在「十佳創建低碳城市排行榜」中,卻由2009 年的排名第二,變成十佳不入。由於欠缺詳細資料,無法評斷箇中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個別內地城市在環保工作上有卓越表現,香港則停滯不前,甚至每況愈下。
可以預見,在未來十年,香港在眾多內地城市競爭力研究和排名中,還會佔有前列位置,但我們不能因此而自滿,因為彼此的差距肯定不斷縮窄。對此,港人應感到高興,因為國家的進步是我們長期以來所期盼的,問題是我們也要懂得如何自處。
社會上普遍的意見認為,內地在硬件建設方面一日千里,香港自然會給比下來,對此應處之泰然。香港
在軟實力方面
的相對優勢,好像法治、廉潔、環境保護等,都有賴健全的法律、完善的制度、進步的社會氛圍、優良的公務人員和專業人士、良好的公民意識等,「羅馬並非一天建成」,但不代表不會毀於一旦,關鍵是我們是否懂得珍惜羽毛。
回歸以來,有何環保政策措施可以令市民引以為傲的呢?特區政府在解決空氣污染方面,研究再研究、諮詢再諮詢、檢討再檢討;城市固體廢物處理方面,捨真環保的回收再造而採用假環保的焚化方法;低碳減排方面,對策竟是把核電廠建在鄰近省份,真叫人擲筆三嘆。
似乎唯一值得鼓掌的,是環保署在十年前否決九鐵就興建落馬洲支線提交的環評報告,迫使九鐵採用更有利環境的方法穿過塱原,保護了當地的雀鳥棲息地,整個社會都成了贏家。
相對優勢不是絕對優勢,更何況部分優勢未必經得起考驗。創建優勢難,保持優勢更不易,環保路上,我們須要建立更完善的制度,更要捍制度免受破壞。願內地與香港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