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管理場地的模式,相信人人皆知。原本能讓公眾活用的海濱長廊,因諸如不准踏單車、不准玩滑板車等種種戒條的「監獄式」管理,而變成用途單一的用地。林鄭月娥出任發展局局長時,曾以劃分為「動態區」和「靜態區」的青衣海濱為例,表示政府會將海濱建設和改善為可以進行多元化活動的地方,但事實是否如此?
近日,有家長向筆者反映,她的兒子在青衣海濱長廊盡頭(亦即青衣東北公園)內的兒童單車徑玩三輪滑板車(非電動)時,有保安員稱該處不准玩滑板車而驅離他們。翻查資料,康文署曾在2000年表示,容許在滾軸溜冰場及設有單車場及單車徑的公園進行滑板車活動。難道十多年後,政策又再倒退?及後,筆者向康文署了解,署方解釋因東北公園的單車徑較多彎位,故未能准許小童玩滑板車,並表示只容許在區內另外兩個公園的單車徑或滾軸溜冰場進行滑板車活動,即意味着東北公園內全面禁止讓小童玩滑板車。
這種管理思維的荒謬之處在於,香港的官僚竟然認為在兒童單車徑踏兩輪的單車,必定比玩三輪的滑板車安全。「監獄式」地管理海濱和公園,使兒童只能進行非常有限的活動。現在,越來越多家庭都有兒童滑板車,筆者相信大部分兒童玩滑板車的時候都有成人陪同。如果署方能容許兒童在成人陪同下,在公園內的兒童單車徑玩滑板車,就能夠在管理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使整個海濱和公園更切合各個年齡層的需要。
但諷刺的是,署方回覆指小童可到青鴻路遊樂場的兒童單車徑及美景遊樂場的滾軸溜冰場玩滑板車,明顯是揚湯止沸之舉。兩個遊樂場均在青衣南,兩者相隔約五分鐘的步行路程。若從青衣東北公園出發,需乘搭近二十分鐘巴士方可到達,對家長和兒童造成極大不便。這樣的公園和海濱管理模式確實「堅離地」,政府部門將規矩凌駕於居民需要,未有因時因地而制宜。最終,整段海濱都只會是「靜態區」。
此外,島上近月出現不少共享單車,引起居民討論區內能否興建環島單車徑。面對新的社會發展,政府只重覆以「路窄人多」為由拒絕,連政府最擅長、最基本的「可行性研究」也懶得搬出來。實情是青衣海濱長廊遠較區內行人路寬闊,筆者早前建議康文署可選擇其中一段海濱作試點建造單車徑。當然,署方又是基於安全理由而不作考慮。政府部門「不做不錯」的態度往往是社區發展的絆腳石,若然有改革社區的勇氣,興建單車徑真的不可行?
筆者參照其他案例,嘗試拋磚引玉讓居民自行判斷其可行性:(一)參考啟德發展區單車徑網絡可行性研究──康文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建議在啟德海濱內設單車通道,並採用共融通道的安排(即同一空間供行人及單車使用),並於今年初展開試驗計劃;(二)參考外國單向型單車徑(One-Way Cycle Track)的做法,佔用的路面空間相對較小。以上兩個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如政府有決心改善海濱配合居民需要,筆者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最後,筆者認為最能夠多元發展海濱的方法,便是開放平台予居民討論,如此既能讓空間配合居民所需,而政府亦能從中採納創新方法管理公共空間。筆者期望政府在海濱規劃和運用能更開放,改變現有由上而下的單向規劃和「監獄式」管理模式,避免出現如西環碼頭興建社區農圃、茶果嶺海濱改劃校舍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