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數張德江訪港最實質和最眼的成果,未必是推銷「一帶一路」,而是與民主派議員面對面交流。
張德江與民主派議員會面後,在晚宴中的致辭,顯示中央對香港問題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看法,可以作為香港與中央政府疏理和解決香港問題的立足點。
第一,張德江承認「一國兩制」的運作有問題。他說「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立還不到19年,『一國兩制』實踐沒有任何先例可循,各方面的制度和體制機制尚需完善。一些深層次矛盾總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逐漸顯現出來,這有其客觀必然性。今天暴露的許多問題,有些是多年累積而來的,有些是新出現的,解決起來也絕非朝夕之功。」
第二,張德江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向(但還未說得上是方法)。他說「香港是個多元社會,關於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民生問題,社會有不同聲音,這很正常。在尊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原則下,只要為了香港好,我們願意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也可以用各種方式開展交流。只要理性溝通,就可以減少以至消除分歧,增進共識。」
為2047問題未雨綢繆
筆者從這兩段說話,歸納到三個觀察:第一,雖然張德江沒有具體地點出香港問題是什麼,但點出了問題是源於制度,而不是好像以往那樣一味歸咎於提出不同意見的人。這樣,至少讓香港市民感到中央政府是以一個務實的態度去查找和思考「一國兩制」的問題。第二,張德江沒有漠視香港市民對各種問題有不同聲音的現實,而中央政府也願意「面對現實」,聽取不同的意見和建議。第三,尊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是中央政府與香港市民交流的原則,這個也是香港民主派內絕大部分人的態度。
若然這三個觀察正確,那麼,公民黨提出成立「港是會議」,就正好是具體地實踐這三個觀點的好方法。首先,建議「港是會議」由特區政府籌組,由香港人主導,邀請中央官員列席旁聽,正是尊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原則;其次,「港是會議」邀請各方意見人士參與,正是體現香港市民有多種意見的現實;其三,「港是會議」的目的是要研究「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在實踐時發生的問題,提出改革,並為香港2047年後的前途問題未雨綢繆。
2047問題並非遠在天邊,它的回溯影響已開始近在眼前。早幾年前已有法律界同業指出,現存的土地契約中,有些是跨越2047年的,屆時那些土地業權的狀況又會如何?更大的問題是,儘管「一國兩制」是中央希望長期實施的國策,也是很多香港人認為是2047年後中央與香港繼續維持的關係。
可是過去的實踐確實令不少香港人對「一國兩制」深感不滿和疑慮。如何修正實踐「一國兩制」的原則和方法,將是中央政府能否說服香港市民是否繼續支持「一國兩制」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