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張照片,見桌子上放了一支鉛筆和一盒卡式錄音帶,標題說:如果你知道兩者的關聯,就證明你已過了某個年紀。學民思潮的少年人論政異常出色,但他們大概都對上述問題不明所以吧。我輩中人(或年過25、30歲?)就都會記得卡式(cassette) 帶那個扁平、中間兩個卷軸的樣子吧。有時候錄音帶條子卡着了,就用筆插卷軸,把帶子扭回原由膠唱片到卡式帶,從CD到MP3,這一代見證了科技之日新月異。在生活方式都變得簡單方便的過程中,轉換的不單是習慣,好些舊的一套溝通與感受,卻也都一去不返了。
譬如說,卡式帶必須順着磁帶播放,不像CD可以隨意選曲。於是歌曲的排序非常重要,頭條金曲斷不會排在中間,叫你倒帶不知倒到哪一點上才可翻聽。而讀一本書,相比看一條每次只准百多字的Tweet,感覺也肯定迴異。
初出道時用古老的打字機寫新聞稿,一天一地的啪噠之聲,打字打得肩痛。今日用iPad作文,輕鬆自在千倍。卻是,就因為事事方便,知識與感情都在一click之間,生活的感覺,開始太過電子數碼,也真失了一點舊時日出日落、春去秋來的立體感。即使進入了互聯網的世紀,也有不同的段落。電郵以外,十年前首先興起的,叫ICQ。聽八十後一輩說,他們好些交往至今的朋友,當初就是透過ICQ結識下來。今日的虛擬相交,該就首選Facebook,但效果不一樣了,因為在Facebook大家會傾向透過相片而生出先入為主的觀感。反之當年ICQ的介面,可承載的資訊不多,好奇心反驅使人主動與人聊天。但Facebook也不會萬世長安吧。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年初一篇報道,標題Unfriending mum and dad,或就是一項警告。話說有個調查結論道,十六至十八歲的少年人寧取Snapchat、WhatsApp及Instagram ,因為這些媒介「不受爸媽出沒」偷窺,where mums and dads don’t lurk。
但報道終也說明,那個調查總共只訪問了四十個學生,結論誇大其詞,尤其當中一語謂Facebook「不單在走下坡,基本上已死及埋葬了」is not?just on the slide, it is basically dead and buried,未能成立。不,Facebook尚未見出埃及記式的逃亡潮,只是眼前年輕人會用不同的媒介作不同款式的溝通吧了。
時代在變,潮流在變,今日林鄭月娥懂開一個Facebook page嗎?而下一個黃之鋒,卻不知會在哪一個平台爆出來。真讓人遐想「後Facebook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