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政治制度中, 最不民主的一塊,莫過於選特首的選舉委員會和立法會的功能組別。香港的工商名流及專業界別,是組成這一塊的最主要成分。然而,制度的不民主,不但沒有消磨市民爭取民主的意志,反而因不民主制度的種種遺害,使市民愈發明白民主之必要。
今年立法會和選委會選舉,民主派在專業界別都贏得有史以來最多的議席。這樣足以證明,專業界別是爭取民主的一股穩實可靠的力量。
在這個好勢頭下,民主派不能滿足於個別政治人物或專業界別的勝利,而需要更進一步,團結起來,透過協同和合作,壯大爭取民主的力量。
「專業議政」的出現,正是立法會內個別專業界別的民主派議員,將「點」連成「線」的嘗試。過去立法會內的民主派功能組別議員,個別的聯繫不強;唯一的結連,就是大家都屬於泛民陣營。但隨近年的政治形勢更見複雜,立法會選舉結果顯示不論建制派還是民主派,細碎化的趨勢更明顯。正因如此,重新整合和加強合作就更見必要和迫切。
是以筆者與其他6名專業界別的功能組別議員,組成「專業議政」。「專業議政」的最大特色,不止是跨界別,更是跨背景,我們的成員既有政黨黨員、專業團體成員,亦有不屬於任何組織聯繫的獨立人士。但單是這樣,仍不足夠。因為民主派要搶佔的戰場,不止於立法會,還有選委會。「專業議政」組成後的第一項大工程,就是聯絡各專業界別的「傘後」組織,鼓勵當中的有志者參與選委會選舉,並提出共同政綱,就是:反對梁振英連任、反對人大8.31決定並要求盡快重啟政改以落實「雙普選」,以及守護香港核心價值。「專業議政」透過與不同界別合作,織成一個更大的「面」,以「民主300+」為旗幟,全力在選委會選舉中搶攻。
選舉過程和結果再次證明「團結就是力量」。選委會選舉投票日前兩天,梁振英宣布放棄競選連任。但這個變化,對於認清目標——既要換人,更要換制度——的選民不奏效。民主派選委取得有史以來最多的超過300個席位,說明專業界別的民主力量只要夠團結和強大,是能夠帶來階段性成功的。
須超越策略計算探究港人想要什麼如今所有人都問, 「民主300+」接下來會怎樣運用我們的提名權、會支持或投票給哪名候選人,以及民主派應否派人參選等等。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但大家別忘記,香港人最關心的是香港未來5至10年會怎麼樣:我們將會有一個怎樣的政府?我們想要的是一個怎樣的香港?在所有策略和政治計算之中,我們絕不能漠視這些存在於香港人心裏的核心問題。普遍香港人對這些政治論述和計算沒有興趣,所以我們必須超越所有策略計算,探究香港人想要的是什麼。
當我們說想要捍衛香港人核心價值,那現在是不是適當時候將之具體地提出來?
法治和程序公義無疑是核心價值的一部分。我們是否接受官員推行政策或計劃時,沒有理會恒常和正當的程序、是否符合法律,也沒有做諮詢,卻只是基於官員——而他們不是民選的——相信自己是做正確的事便去做?我們是否希望由輕蔑立法會和代議士的官員領導香港?當然,也沒有人會接受中聯辦治港。
要消滅社會上林林總總的不公平,香港人希望有什麼政策?我們要怎樣運用高達7000 億元的盈餘,一方面讓香港人受益,另一方面為21世紀香港的未來打下基礎?不同的參選人有否勾勒出他們對香港的願景?我們要如何運用公共資源去解決目前我們見到在社會存在的不公平?這些問題我們至今還沒聽到他們的回應。
必須聚焦公眾利益
我們需要聆聽香港人對上述問題的想法。作為選委,我們很容易會認為自己只是在一個小圈子裏操作,思考關於策略的問題。但我們不能落入這種迷思。正如英國首相文翠珊說「politics is not a game」。
在「特首跑馬仔」的氛圍下,身處局中的我們很容易會掉入這個遊戲心態;但身為選委,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時刻聚焦於公眾利益。
香港人對我們有更大的期望,我們必須聆聽他們的聲音。這是「民主300+」的責任和目標。而最重要的,是「民主300+」必須團結一致,讓這300多票發揮最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