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胡李會」,讓香港人聯想到「一國兩制」的本質,其實是中央和富商這個神聖不可侵犯政商共同體。前人大常委曾憲梓直言「商人治港是應該的」,因為「本港有很多商人都有能力, 但李生不僅在中國發展,更發展至全世界,他在全世界都好知名」。
諷剌地,世界經濟論壇《2010-2011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綜合了萬多名來自139 個經濟地區的商界領袖意見,在12 個分項中,香港表現最差的竟然是我們的宏觀經濟環境(第39 位)、創新(第29 位),以及健康與初等教育、高等教育與培訓、市場規模(第28 位)。結果,香港連續3 年排名第11 位,比新加坡(第3 位)和日本(第6 位)遜色。收到這樣的一份成績表,香港對所謂「商人治港」的魔術效果不感到失望才怪!
即使香港早已置身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全球各地經濟龍頭之間的競爭劇烈,各地區所處的位置和興衰強弱,直接對居民的生活發展和對前景的認知造成影響。除了競爭力不及其他高度發展的地區之外,香港的貧富差距已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而且香港人對生活滿意程度也較其他經濟發達的地方為低。因出生背景、家庭狀、收入和生活際遇不同而產生的各種張力其實已相當明顯。當香港社會已愈來愈顯得兩極,而中產家庭辛勤工作所掙取的難以應付在這個城市的生活所需,我們對確保下一代和自己退休時享有發展機會和良好的生活感到愈來愈無能為力。
港人最「愁」不公制度所產生的代價
「仇富∕仇商」情緒的討論實在粗枝大葉。香港人最「愁」的其實是不公道的制度所產生的個人和社會代價。《基本法》只有「港人治港」的莊嚴承諾,不過「商人治港」的而且確在小圈子的特首選舉和立法會的功能組別長期受到充分保護。到底誰在壟斷香港各大行業的經濟命脈?財團賺錢是否取之有道?營商手法是否恰當?打工一族和消費者的權益(包括個人資料)得到充分保障嗎?除了憑藉個人努力證明「獅子山下」的精神不朽,我們還可以採取什麼行動?
Richard Florida 指出,城市需藉包括社會開放、文化多元、美感與環境舒適等元素來形成良性循環,吸引創意人才、開發創新企業、創造財富、提升競爭力、為居民帶來幸福的感覺。為了讓人們「尋找心中的幸福城市」,他還設計了一個思考工具,讓我們按20 個分項考量評定1 至5 分,1最低,5 最高(見表)。
追尋幸福是發達地區公民應享權利
追尋幸福不但符合香港人的拼搏精神,更是所有發達地區公民應享有的權利。比香港更具競爭力的城市,其政治和商界領袖都要表現出為人民謀求幸福的願景、抱負、勇氣和承擔,而不是見招拆招的短打應變措施。單是讓富者愈富不可能成為社會進步的指標,真正考功夫的是施政要讓其他人跟得上來,並且讓貧困的人得到公平的待遇和機會,為整個社會發正面和積極的能量。
即使現在比香港遜色的一些城市,都敢於提出具自己特色的《幸福城市宣言》。曾任台灣桃園縣縣長的朱立倫,認為「人因城市而幸福,城市因人而偉大」,他特別指出桃園縣的就業機會和稅收、投入教育科學文化經費佔總支出的比率,均曾在全台各縣市中名列前茅。該地的吸引力可從人口每年大約有3 萬的增長得到印證,當地居民的平均年齡只有34 歲,同時吸引了高科技產業、運輸物流、航空產業到桃園縣。簡而言之,這是一個令人樂觀、充滿活力、競爭力和希望的城市!
行政長官曾蔭權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在他新一份的《施政報告》中定出他的《幸福城市宣言》,具體說明他在餘下兩年任期怎樣為所有香港人謀求幸福。只有這樣,才有機會擺脫「看守政府」的印象,亦只有這樣,才有機會讓我們參與為扶貧、扶助發展新興產業、環境保育、教育、房屋、醫療定下更明確的目標,並支持動用所需的公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