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綠色革命」正席捲全球。由金融資本催生的20 世紀經濟模式陷於危機之際,各地政府掟錢救市、救銀行、救私人企業,保障就業,又要就經濟轉型作長線投資,政府介入市場愈來愈深。在這種人人自危的氣氛中,優勢與劣勢,危機或轉機,可能往往並存,只是差別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危機。而且,在迅速變動的全球化時代裏,環境轉移之快,往往令我們昨天成功的法則,可能就是今日失敗的關鍵。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長史丹納(Achim Steiner)早前指出,21 世紀的經濟發展必須透過善用地球上的天然資源去開創可持續發展的工種及財富,帶動一個新「綠色」經濟起飛。
各地領袖在投放公共資源,建立政策制度,普及宣傳和教育等多管齊下,刺激綠色產品的供應與需求,也同時製造更多就業機會,為工商界、政府和民間社會帶來更大、更持續的合作基礎。
各國爭綠色革命領導地位
「綠色革命」並不是全盤否定自由市場和全球化的大動作,更不是天馬行空和不切實際的空想環保主義。事實上,美國、歐盟,亞洲的日本、中國、泰國已經展開全方位的競爭,看誰會先拔頭籌,搶佔「綠色科技」和新世代大眾消費產品的主導地位。
英國:在2020 年或以前建造不少於3000 個離岸風車發電機組,為英國開發可再生能源,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減低溫室氣體排放,更可帶來16 萬個可持續的職位和吸引「綠色投資」。在野自由民主黨反對工黨政府的一些減收稅項的建議,主張投放公帑於改善現有公共設施和私人住所的能源效益,建造4萬個新的「零碳」家居。
挪威:這個石油和天然氣的出口國宣布在2008 年把有關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開發的投資加倍至34 億美元。
泰國:2008 年4 月與日本汽車生產商本田和三菱等合作製造「環保車」,投資額高達5 億美元。
中國:各省都有節能減排協議,各地領導人要負上不達標的政治責任。近日,廣東省政府就宣布淘汰落後產業和加快發展低污染、高增值的高科技產業和創新產業,一時之間令不少長久依靠廉價勞動力和低技術生產的港商不知所措。與此同時,全國僱用13 萬員工的比亞迪車廠(BYD,又名Build YourDream),於15 個月前在深圳設廠,並剛於本月推出新一款混合能源環保車。
美國:專門研究可再生能源的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朱棣文將出任奧巴馬政府的能源部長,按奧巴馬競選時的承諾致力投資「綠色科技」,計劃兩年內開展1000 億美元的「潔淨能源經濟大計」,提升建築物及城市的能源效益,創造200 多萬個「綠領」工作崗位(greencollar jobs)。各地方政府已陸續推出各種法規,例如洛杉磯和俄勒崗都有「綠色建築計劃」(Green Building Initiative),透過開發建築物耗能審計方法和改善能源效益裝修措施,按部就班締造新興綠色市場的供求。
經機會只耍公關把戲
相反,特首曾蔭權牽頭的經濟機遇委員會是公關把戲居多,綠色思維欠奉,彷彿經濟和環保是兩碼子事。更有甚者,環境局官員寧願增設堆填區、興建焚化爐,漠視自己身為環境政策掌舵人的責任,對制定減少固體廢物的長遠策略下不定主意,難怪香港的環保工作總是停滯不前。
「綠色經濟」的層面廣闊,還包括回收工業、固體廢物處理、節能計劃、高新科研、生態保護、綠色貿易、綠色社區基建等。以上的例子正好說明,改善環境的工作與經濟發展不但沒有排斥,反而可整合起來,藉着環保事業來推動新「綠色經濟」模式。
那些仍沉醉在「舊版資本主義」和只識得「食老本」的短視政商領導將面對被邊緣化和被淘汰的危險。那些沒有當先驅的膽識、欠缺可持續發展視野的決策者不時表現出一種「如果可以分得別人成果的一杯羹」便沾沾自喜的長相。
其實綠色經濟並不是一個異常複雜的概念。早在2001 年,思匯政策研究中心和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就有調查指出,香港市民對綠色產品非但不會抗拒,而且82%受訪者為了「對環保盡本分」聲稱會購買這類產品。問題只是在於,高達61%和58%受訪者分別指出「綠色產品並不容易找到」和「不知道哪些才是綠色產品」(註)。
開發市場舉手之勞
8 年後的今天,綠色產品的市場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近日有綠色團體的朋友就向筆者指出,如果本地所有政府部門、大學和所有公營服務機構都劃一規定要採購再造紙等綠色產品,就可以為綠色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另外,日前立法會就「綠色經濟」辯論時,有議員就提醒政府「房委會曾經於2007 年初在何文田邨試驗裝置節能計劃,初步結果顯示試驗措施每月約可節省11%的樓宇公眾地方用電量。由此可見,只是一個簡單的『換燈泡』工序,便可以節省電費、減低二氧化碳排放、創造就業機會」。
綜觀國際經驗,現階段各地政府均採取政策帶動科研和市場開發的手段,期望減低綠色產品的生產成本和售價。曾特首去年到中央述職時,總理溫家寶不是已着他帶領香港向「創新、知識、人才、環境」四方面發展,提高競爭力嗎?
香港市民仍在等待政府制定長遠及全面的綠色經濟發展策略,並提出切實可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