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青」是大陸術語,可以直譯angry youth、an angry youth,中英一樣,單數眾數都得。英國近年發生的騷亂,就可叫做UK riots by the angry youth。
當然,若要加上惡意,改說「糞」青,就變成shit youth、the shitty young, 這shit 字,口語或私下可用,但許多西方媒體仍視之為禁忌。
憤青的「青」,一般只要是40 歲以下的人,未到中年,都算youth。英式憤青,有個潮字chavs,解”anti-social teenagers and young adults who are aggressive and arrogant, rowdy and sometimes destructive”, 「反社會的年輕人,態度侵略型兼傲慢,喧嘩且不時具破壞力」。香港有80 後潮流,但有沒有港式憤青,就見仁見智了。
傳統英文另有三個疑似同義詞,均是流氓、無賴,以至暴徒、幫派分子的意思︰Hooligans—多用於足球騷亂,football hooligans,至有football hooliganism(足球搗亂主義)一語。
Ruffians— 1989 年六四一幕,北京官方媒體就曾形容有ruffians(暴徒) 「打、砸、搶、燒」, 英文統稱burning and looting。
Thugs—亦解「打手」,這個字的幫派味道重一些,但要視乎上文下理;像罵一個孩子behaving like a thug,只是說他似個小流氓,不是指他「黑社會」。
上面三個英文字,都用於真實生活,跟虛擬世界的憤青有別。如果想強調「網上」,可加online、net 等字, 變成online hooligans、net thugs。但把中式網上憤青叫做無賴、打手,似乎並不全對,因為中文憤青的定義另外包括:
熱誠的—passionate
愛國的—patriotic
排外的—xenophobic
分別在於另有「五毛」黨,這肯定是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用語了;話說有網民由官方僱用,全職或兼職在網上發表有利政府權貴的話,每一帖五毛錢,不就是網絡打手。若用英文直譯50 cents、half dollar, 以至2quarters,只會令外人摸不着頭腦。
「五毛」最妥貼的英文,該就是online goons、net goons。
Goons 係hired thugs, 「受僱的打手」,帶出「收錢」兼有惡狠狠大隻保鑣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