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若薇議員:
拜讀了您有關書法與衣著的闡述的大作,之餘,本人試將以下看法,聊以一種讀後感呈上,敬請參考。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種特殊的喜好偏向,很小的小孩如此,成年人也然,這種偏向愛好是由個人的個性決定的。個性其實是人的一種觀念,不同的觀念對各種事物產生不同的特定的喜愛或厭惡。一個人在大千世界裡對事物的看法,以至於立場,是由個人的人生閱歷、經驗、文化修養、知識水平等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上述的種種因素形成了人的思想水平,以至於人生觀。思想水平的差異就決定了高尚或低劣、優雅或庸俗的個人品性。像您這麼一個深有學歷,富有人生經驗,個性很強的人來說,對於眼前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種獨特的看法,那是必然的。您用對衣著的特定審美觀去品味書法,用它去感悟書法的優劣,也是很自然的;它們都是藝術範疇裡的東西,是一種審美觀的體現。
就實際意義上說,您以衣著的品味去品嘗書法,這使您有一個較好的學習書法入門台階。也就是所謂的有文化修養的人學起藝術來特別快之故。然而,書法本身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它的藝術成份極為豐富,包含了很多高深的哲理。用對於衣著的好惡去評定書法的優劣是不準確,也是不夠的。一個人如果總是以自己現有的水平去衡量事物,並且對事物作出結論,那只能是裹足自封;相反,通過書法藝術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和審美觀念,進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衣著品味,似乎較有意義。 我們學習書法如果只是牽就於自己原有的好惡,固步於自己原有的水平,滿足於寫出自己現時以為美的東西,那學習就不會有意義。我們學習書法應該充份地了解和認識歷代的、經受時間考驗的、公認的名家的優良作品,多多揣摩,不斷學習之餘,在潛移默化之中,謀求自己思想眼界的提高。思想水平高了,眼界深了,看法和愛好也就變了。人都有眼,看問題的深淺相去甚遠;人皆有耳,能從音樂中聽出些什麼來,因人而異。只有那些煉就過的眼睛和耳朵,才能看到或者聽見許多人感覺不到的東西,能人之所不能,享受到許多人享受不到的韻味。 我同您們一起學習的時候,我很尊重您們原有的知識,借用學生的知識水平,給出一些相應的、感興趣的,即使是淺一點的課題,這叫引其入勝,但也不能是牽就。必須利用學生能夠並且樂於接受的課題,附帶一些新的知識,啟發學生走向新境界、得到新知識,以期提高思想境界,這才是授課的目的。這樣學生才不會感到遠不可及,也不會感到“square” ,同時也不會失去求進步的根本目的。 我不強行要誰違願地接受我認為好的東西,我只舉出盡多的、可比較的字體或例子加以個人的分析,提出例證,以期同學們能夠提高認識,能在一個新的、高一些的層次去看問題。您說,我稱賞的,您不以為怎麼;而您自己認為好的,我又往往不以為然,這種情況大抵是各各站在一個不同的高度看問題的緣故。這好比喝紅酒,品酒水平有異的人,對一瓶酒的評價各異;藝術不像科學,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為了提高自我,就必須苦苦地思索,問問自己:為什麼別人,甚至歷代公認好的東西,自己不能認同。人往往就在思索之餘,提高了自己的認識。要是真的一時想不通,就保留着,隨着學習的深入,總有一天會悟出一個正確的答案,明白出一個道理。當然,其結果不一定別人的都是對的,自己也一定是錯的。是學者就要敢於非自己之所非,是自己之所是。 人的思想總在不斷變得更完善。一個小孩的愛好可以尊重,但不是讓他停留於原地。一個人的愛好不會是他永生的愛好,愛好必須隨時昇華。 在人生的歷程中,不乏有這樣的感嘆:「那時我真傻,怎會喜歡那些東西……」。
祝 夏祺
林逸之 二零零八年六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