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林老師:
首先非常感謝您一年多來的悉心教導,令到我這「番書女」都可感受書法的樂趣。我有一個奇怪的聯想與您分享,希望您不會介懷。
穿衣與習字本是兩回事,但我覺得箇中道理都是講求配搭得宜,令人賞心悅目。這件外套襯甚麼質感、色澤和領口的內衣,下身應是緊或寬、長還是圓,再加上鞋子的高矮,手袋的式樣,飾物的點綴,既是藝術也有規律,要合乎比例,大方得體。
就像寫字講究每一筆的長短、粗幼,每一字的部首主次上下、左右、高低緊扣、及整篇字與字之間的大小連接呼應、墨色乾濕濃淡,既憑感覺也有傳統智慧,要流暢舒服,一氣呵成。
記者喜歡問我衣服的牌子,我總是推說忘了。其實,衣服好壞跟牌子全無關係,最重要是適合自己。追逐潮流名牌,不如跟隨年齡心境,反正時興的五年又是一個循環,我喜歡舊衣新穿,只要配搭得宜,十年前的衣服可以當今季的時令。
初學書法,友人問我臨寫哪位大師的帖子,頓然感到汗顏,臨帖是書法入門基本功,要老實地抄寫,嚴格按照範本校對改善,但我最初習字是為了應付公民黨新春期間在年宵花市擺檔寫揮春,只跟您學了五課便大膽上陣,其後發覺有興趣,加上您的鼓勵便繼續下去。無論習字或穿衣,名牌大師都可作參考,但我沒性子受一家規範:一身都穿著同一個品牌或一篇都是照足一位書法家,好像欠缺了個性。
穿衣數十寒暑,哪些款式比較適合自己,心中有數。但書法只是初學,常感到茫然心慌,老師您盛讚的怎麼我看不出好在哪裏,自己覺得不錯的老師您反而不欣賞?習字的過程就好像上美術課,首先要掌握審美眼光。
最近要拍攝一輯近照,攝影師要求我準備多款套裝替換,打開衣櫃,全是這廿多年來添置的衣服,絕少棄掉,但竟然找不到攝影師要求的套裝。個性使然,套裝太過正經嚴肅,英語所謂”square”,俗語叫「悶」。攝影師感到驚訝,說這不像一個大律師的衣櫃,我的衣服幾乎每一件都有點與眾不同的地方,或是領口、袖子、或裙子這邊多一塊、那裏少一角,前短後長,總之有點不規矩,好像頑皮的小孩要有一點教人留意的地方,但亦不會太過份,令人側目。
傳統教學法認為要先學好楷書,才能進級到行書、草書。但我感覺楷書有如套裝,四平八穩太過莊重,心裏老大不舒服,好像有點奈不住的野性要衝出來,寧願寫行草,有點未學行先學走的急躁。幸好老師您是個好好先生,樂意由我自由發揮。
您從沒硬性規定我如何「循序漸進」,第一堂做這,第二課做那,每次問:「今天想寫甚麼?」,您說寫自己喜歡的東西較好。我心想這不正是穿衣之道嗎?穿自己喜歡的衣服,流露那份自信與喜悅,就等於寫自己喜愛的詩句,體現那份感情與共鳴。
據說,衣著與書法皆是不同個性的表現。個性大都是天生,若可選擇,但願我衣著品味是經典帶點佻皮,書法造詣可以古樸又不失瀟灑,您說怎樣?
學生若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