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台灣朋友引述話說由「鬼佬」做的對聯:
上聯 – Subway, railway, highway, way way to die,
下聯 – Officer, announcer, professor, sir sir to lie.
橫批 – Welcome to China.
讀來趣致有聲,於是分享之。亦見反應熱烈,更另有網民寫來中譯:
上聯 – 列車,動車,公路車,死路直通車,
下聯 – 官員,講員,教職員,謊言說沒完。
橫批 – Zhe jiushi Zhongguo. (這就是中國)。
這一筆惹起的聯想遐思,也真鋪天蓋地,包括有留言抨擊,大意是 ……通通廢話!還請閣下有閒暇際,多做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就無法不想,華夏文化有的是滑稽詼諧風趣,但果然就沒有幽默。幽默一詞,得由英文 humour 音譯過來。我們上一代的大儒,顯然發現黃河搖籃孕育的人文精神,就是沒有西方這一套概念。
給人幽一默,被人點中心頭刺,最好的反應該就是來點自嘲。但我們這一代,許多血液裏似乎仍汨汨流着害怕苦難的因子,繼承了上一代顛沛流離的走難恐懼,只望花好月圓,老百姓但求安樂茶飯,還冀「天賜明君」,於是事事追求和諧(亦即「河蟹」),稍為重一點的話都聽不得也說不得, 總之站在道德倫理高地,大聲疾呼指點江山,嚴肅地、自覺「有意義」地。
真的,笑一笑都不可以?上述一對對聯,且有警世作用呢。自然,以讀上面對聯中的中英文為樂,當今之世,隨時會受指罵道:你唱衰祖國!你不愛國!話說愛國,我愛的從來是唐詩宋詞的中國,而非「一黨專政」的中國。老老實實,文化與政治之間,總有界線。但從來會大聲清楚自稱:我愛香港。我在這片小小土地出生長大,這是我的老家。
面對本土語言,未至於需要「嚴肅」、但必須認真保留保存。像上面對聯中的英文,不論文法用字,真以英文看待,都有失誤﹔却都不過純粹為襯中式格局,博君一粲耳。而翻譯過來的中文,就肯定好有大陸 feel;任何香港人看了,都會覺得這是大陸的一套。
有問題嗎?沒有。香港自有本土一套就好,那是我們的精神面貌、歷史淵源。兒童要學書面語的「我愛草莓」,但更要知道我們口語會講「我鍾意士多啤梨」。
口語渾然天成,卻是,近年只見香港由官場到傳媒,一街一巷出現只覺刻意經營、人工染色的大陸用語。像「加強」變了「加大力度」、各方面成了「方方面面」,等等,遂公開批評之。有回應道:這字 1949 年前已用,那詞自古已有 … 這些人不明白的,是我們不介意古文,更不怕外語,但香港人真要在乎的,是有統治、統戰以至洗腦效用的一套大陸(feel)語文,會日子有功地取代我們的傳統。香港人拒受文化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