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歪理,因為給說得振振有詞,就給扭曲成真理。像教英語課,若老師上課夾雜中文,就給評為「貨不對辦」、「掛羊頭賣狗肉」。但為甚麼不?香港不再是英國殖民地,且日益「中國化」,學生在課室以外,並沒有英語的語境。學英語不再是第二語言,而是外語。九七後甫回歸,董建華忽然就一刀切劃分英中、中中,令英中成為疑似尊貴俱樂部。今日,孫明揚放寬母語教學政策,讓一些「達標」的中中也可開英文班。這樣做,無疑會把中文與英文的標籤,由泛社會帶進個別學校,但卻讓一些地區如天水圍的學生,在中中裏頭都可多學英文,兩害取其輕,仍是一小進步。
中文輔助事半功倍
我一直在教大學生與小學生英文,發現若以中文輔助解說,事半功倍。像教大學生quasi一字,可以用英語說破嘴皮,方達理解,但直接了當繙譯,中文叫做「有實無名」,例子如舊時的新華社,是北京駐港的quasi外事辦。內容加入生活連繫,令學生有起碼思維上的語境。像教小學生North、South、East、West,要他們強記,很辛苦,但帶上中文的東南西北,再說順序計,英文由北至南,東至西,形成個十字架圖案,我們的方向感,卻是個順時針的圓形。孩子聽了,覺得新鮮,誦記也容易得多。也像教外籍兒童中文,要他們懂得「不怕辣」、「怕不辣」的分別,還是用英語講解輕鬆。母語教學一章,說害至香港好幾代的父母雞毛鴨血,一點也不誇張,爸媽(尤其是媽媽)下班後教孩子功課,教至聲嘶力竭;還要努力搵錢送孩子入「好」學校,或考慮移民。為今之計,還不如回歸自然,中英並重,雙語並用。政府必須重新尊重教育為專業。千名校長曾於○四年一個研討會上炮轟政府,以商界圍堵教界,以商人帶領教育改革。語常會去年底宣佈,撥款二億元,「試驗」在中小學推行用普通話教中文。但,只要孩子懂得「雲呢嗱」是香草,「士多啤梨」是草莓,夾硬淨用普通話,無疑會日漸洗掉香港的本土文化特色。語常會兩年前也說,會撥三千七百萬元,「統一」幼稚園的英語教學。至今成效?
英語教學供不應求
只見有幼園的娃娃學英文,由A for Apple, B for Boy…去到T,忽然就要學T for Television。可憐豆丁既不懂tele是距離,vision是視覺上的東西,硬是要他串字,生吞活剝,媽媽陪着溫書,一起累得不像話,一起眼淚鼻涕。回歸十年,教育浩劫。這個政府越硬銷母語教學,就迫得學校、老師與家長越發着緊孩子要學好英文。這樣下去,不日或有BB班教的不是C for cat,而是C for cosmopolitanism!母語教學令本地學生的英語水平下降,已有中大學者提出數據報告。那邊廂,教育局的高官仍振振有詞道:學校「谷」學生,主要是配合家長的期望。這份期望,也就是「市場」需要。那個爸媽不想自己的孩子學好英文?期望中,或有誤差之處。但講到底,是英語教學供不應求。香港號稱自由市場,但說到教育,除非有錢送子女到外國去,到國際學校或直資學校去,不然可以揀的機會不多。政府話事,即是有錢大晒,許多交了稅的家長要為孩子爭入英中,你叫這做虛榮?可憐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