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事有湊巧還是精心安排,每5年一次的中國共產黨全國黨代表大會和香港特首選舉,每一屆都在同一年舉行;又不曉得是巧合,還是刻意呼應,特首林鄭月娥第一份《施政報告》的前言,是以「新的開始」為題;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的工作報告,以及列入黨章的「習近平思想」,則以「新時代」為重點字眼。
一個故事,凡有新角色加入,或有新形勢出現, 情節就會邁向新一章。如果香港就是一個故事,那麼在習主席高喊的新時代之下,特區政府有新特首林鄭月娥上場後,香港故事應該也邁向新一章。然而,這一章,究竟是新的轉折,還是舊的延續?
香港不單是中國的一個重要城市,而且基於歷史背景、社會狀況和政治制度, 中國與香港也存在一種特殊關係。香港人一方面認同香港是屬於中國的,另一方面也自覺與中國大有不同,故希望雙方維持一種和而不同的關係。
不能否認,近年中港之間存有不少矛盾,追本溯源,其實並非始於意識形態的衝突,而是基於一些很現實的生活問題。比如說,因自由行導致的「雙非嬰」、「搶奶粉」、「搶學位」等等。
經常自詡是中港橋樑的特區政府,若能審時度勢,於問題萌芽時向中央提出檢討和修訂自由行政策,相信雙方關係不會突然急劇惡化,為後來因為各種政治議題而誘發的衝突提供一個易燃的背景。
建制派忙於修改議事規則
當然,矛盾不只在外部,內部都有。在一個有選舉的社會,有兩個(或更多的)政治力量互相較勁,是必然發生和正常不過的現象。香港雖然沒有民主,但有選舉,民主派和建制派就是在這個定律,以及香港的獨特環境下產生的。兩方有不同的理念,代表不同的利益,主張不同的政策,本是平常,雙方互相辯論, 更可說是健康的。
然而,如果雙方的較勁變成脫離民眾的政治鬥爭,議會便會淪為離地的角力場,對政治生態和市民生活有害無益。
新一屆政府上場,林鄭月娥回歸傳統,在新年度首個立法會會議發表《施政報告》。《施政報告》本來是每個年度立法會首要的重大議題,議員理應專注研究和發表意見,好讓政府未來一年的施政能有益市民。
可惜今年甫開局,建制派卻埋首於修改《議事規則》,迫使民主派回應,分散議會對《施政報告》和其他社會議題的注意力。
建制派聲稱,此舉是為了防止拉布阻礙立法會運作,但要搞清楚,民主派每次拉布的目的(大家可能未必同意),不是要妨礙立法會做事,而是盡量阻止政府強推有問題的政策或法案。
拉布也不是只有破壞而無建設,例如今年重返議會的《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在上屆立法會引起醫學界的強烈反彈,立法會拉布迫使政府收回,經修訂後現在重推,即得到醫學界普遍支持。
中港關係及民主派與建制派的關係,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有一個相同的性質,就是只要中央考慮對港政策,建制派審議政府政策時,盡量去政治化,多點從政策本身的優劣作專業的研究和分析,那便一方面政策會盡善盡美,另一方面彼此關係亦會趨向良性互動,往後即使處理更敏感的政治議題,雙方也有更大的空間。
這一刻的香港,如此期望或許是異想天開,但並非沒有可能做到,只要掌權的轉念,故事的戲匭就不會延續混亂,而是轉折至積極的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