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工潮已持續差不多一個月。
這個月來,我不止一次到碼頭和長江中心,力撐碼頭工友。公民黨亦有捐款、捐物資和幫忙籌款。如果你都有去過那裏,就會聽到碼頭工友親身講述他們日常工作的辛酸:八號風球才被要求開機吊貨櫃;每天人在半空操作機器,卻完全不准落地食飯、如廁;受了工傷,卻因怕被秋後算帳而不敢申報……
如此種種,為何幾乎從未通過傳媒公諸於世?只因碼頭就儼如一個守衞森嚴的獨立王國;記者 、媒體,甚至相機,通通要被拒諸城門外。城牆之內的王國,由大資方與分判商共掌權力,執行着另一套不公義的潛規則。在這套規則下,工友工作沒有尊嚴,不斷被剝削。
幸而,市民大眾都很熱心支持工人,這是整個工潮中唯一值得欣慰的。但工人罷工沒糧出,同時仍要養妻活兒,衣食住行不能慳,他們都要承受很大的金錢與家庭壓力。
這一個月下來,資方卻未見重大讓步,仍然擺着一副事不關己的嘴臉。隨着時間過去,如果市民和媒體逐漸減少對工潮的關注,這次罷工運動只會愈來愈難行!
所以,香港大眾不能鬆懈,必須繼續支持工友,務求能逼資方──尤其是「大老闆」和黃,認真與工友在談判桌上商議,合理地提升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環境。
商家以大欺小 市民須自強
我們在「撐工人」,同時也在「撐自己」。工潮成功,不只碼頭工人得益,更為我們自己、為香港的下一代爭取到社會公義。
你看看現時的香港,大商家在政治上壟斷、土地上壟斷、行業上壟斷。他們坐擁大量資源,還通過操控小圈子選舉特首和立法會功能組別,配合分組點票機制,繼續動用被他們壟斷的資源去損人利己。尤其在地產一環,眼見樓價、租金、商鋪租金全綫上升,政府既無力作為,又未能解決地產商囤地問題。
港鐵、巴士公司,明明年年賺大錢,卻年年加車費,「可加可減」機制淪為「有加無減」機制,政府同樣無計可施。
這些大商家橫行霸道,以自己的壟斷優勢,扼殺小商家生存空間、小市民選擇權利。年輕人向上流動的機會亦愈來愈窄。
我們付出半斤,不但得不到八兩,還要在各方各面繼續「進貢」他們。這一切,都是社會爭拗不斷、社會趨向兩極、導致深層次矛盾的最大根源。
可是,梁振英政府又在做甚麼呢?
他們沒有落力幫碼頭的勞資雙方解決工潮問題,也不打算從制度上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市民一有不滿,他們要不漠視,要不大搞無謂的門面工夫。就如剛推出的「家是香港」,以為鼓勵市民參加這些「公關騷」活動,就可以麻醉我們。
我們都像碼頭工人一樣,被社會上有政治特權的大商家剝削着;而我們都像工人一樣,如不設法反抗,根本沒有改變的可能。
所以,今次工潮,不只是工友與碼頭公司的對壘,也同時象徵着普羅市民向特權與不公義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