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事務總署以防疫為名,削減全港多區區議會來年的撥款,以政治凌駕民生,建制與政府攬炒區議會,把區議會僅餘的財政自主性也雙手送走。
政府自 2008 開始全面推行提升區議會職能的建議,向區議會增加每年投放於「社區參與計劃」以及「地區小型工程」的撥款,以進行區議會提出的各項活動和工程。十二年來,經歷三屆區議會,政府也是每年如常增加「社區參與計劃的撥款」。但今年由民主派主導的區議會,卻異常地出現削減撥款的舉動。
就各區議會被削撥款的數字,民政事務署回覆的是社區出現的突發情況,包括最近的武漢肺炎疫情,政府有需要預留更多資源處理突發事宜,如制定抗疫措施和活動。因此,政府須增加社區參與計劃下的應急費用,而撥予十八區區議會社區參與計劃的撥款額亦有所調整。
以本區油尖旺區議會為例 2020 至 2021 年度「社區參與計劃」項目的撥款遭削減 4.1%,比十八區每區平均削減了 3% 撥款為高。而我在區議會會議上質疑削減撥款的目的和為何各區議會有不同削減撥款額,政府一方也給不到答案。這是以抗疫為名,極之不合理的原因而削減對區議會的撥款。以上屆建制主導下的區議會經驗,對區議會撥款未有作出減少。這個異常的舉動難免會令人質疑政府以防疫為名,實質就是打壓,今次就是金錢上的打壓。
本人作為油尖旺區議會副主席,本來是期望政府因疫情嚴重而增撥資源,理應是增加撥款作社區防疫抗疫之用。反之,林鄭政府以集中資源為由,不但沒有增加資源,反而削減對區議會的撥款。當林鄭四處請求購買口罩的來源時,不少區議員一直站在社區抗疫最前線,從不同國家團購口罩後,以免費或成本價形式派發予香港市民。如今撥款減少,令各區區議會可動用購買防疫物資的資金相應減少,可笑的是,林鄭政府收回在區議會削減的撥款同時,竟表示沒有足夠購買防疫物資的渠道,希望公眾提供渠道。到底是十八區的區議員各施其法更有成效,還是等候公眾提供資訊的林鄭政府有用?我相信過去數月的政府的防疫工作是怎樣,公眾有目共睹。
年初,當林鄭政府連防疫措施的宣傳都未有之時,各區區議會已開始拍板通過撥款用作購買防疫物資,要是等候政府對疫情的回應再作行事,恐怕疫情的爆發早已一發不可收拾。
削減撥款已是無理,民政處甚至阻撓和多次干預在區議會決議的撥款更是無德。
以灣仔區議會為例,年初通過以逾百萬撥款予循道衛理中心購買防疫包,但是民政事務署因為防疫包單張內容使用「武漢肺炎」一字,而要求停止派發有關單張。更甚的是,民政事務總署竟接納謝偉俊、黃宏泰及林偉文三名建制派議員的要求,暫緩向循道衛理中心發還約 59 萬元的撥款並展開調查。其後,灣仔民政專員已表示今個財政年度內將不會發還撥款予機構。事實上,疫情爆發初期,連新聞也是以「武漢肺炎」作報導,直至二月中世衛才「正名」「武漢肺炎」為新冠肺炎,可是一眾建制派議員怕得罪「主子」,寧願以政治為先,不但罔顧社區對防疫物資的需求,更是有負於願意作採購物資的團體。
根據資深議員指,審批及撤銷「社區參與計劃」撥款的職權,完全在於區議會。民政專員過去未試過干預或阻撓。過往做法是如資助團體違反準則並收到投訴,民政處秘書處會跟進並向區議會作出建議,最終決定權始終在於區議會,從不是民政專員。
雖然面對政府與建制派在區議會的抗疫路上諸多阻礙,但一眾區議員都抱着「盡做」的心態,不少區議員四處尋找口罩的供應,更有議員是自掏腰包購買物資去派發給予市民,所有本應可在區議會內處理的事宜,卻成了區議員議會外的個人責任,在疫情當前,希望林鄭政府與建制派可以給予區議會做正事的空間,勿再以社區民生需要作政治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