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開綠燈的合和中心二期,發展至今,其命運已繫於該項目的交通影響評估報告。灣仔區居民好不容易等到這份報告出台,得到的竟然不是解答大家心中疑問的答案,反而是更多的問號。只要細閱報告內容,相信任何人都會有同感。
報告裏疑團俯拾皆是,但運輸署居然決定接納這份報告,實在令人擔心灣仔區將來的交通情況將會變得更差,市民要飽受塞車之苦。
用另一套分析框架
一般發展項目的交通影響評估報告,有一個預測交通流量的標準分析框架,但是合和二期的交通評估卻改用另一套分折框架,所持「理由」是中環灣仔繞道前景不明。不禁要問,為何其他同區發展項目的交通評估報告不必有這個考慮因素?實在令人費解!未有清楚解釋原委而棄用行之有效的框架,是第一個疑團。
即使退一萬步說,接受這個新的分析框架,但報告中提及的預測交通流量,並未附有誤差率的數據。這是第二個疑團。公眾根本無從得知報告對未來交通流量的預測是否可靠,單憑一個未必可信的分析框架去為一個爭議多年的項目開綠燈,有違理性的科學精神。
除了分析框架的問題,整份交通影響評估報告稱不上是一份全面的報告。一般而言,這類報告除了研究區內車輛的流量,還會評估區內的行人流量。為何合和二期的交通評估,不包括分析建築物落成後的行人流量?這是第三個疑團。
灣仔是一個車水馬龍,行人熙來攘往的舊區,大部分道路相當狹窄,人車爭路之象時有發生,如果再加上一幢有一千個房間的會議酒店和商場等等,附近的人流勢將大增。忽略了這一點的交通影響評估報告,等於逃避現實。
低估未來車流人流
還有,一般的交通評估報告,都會以建築物建成後,可能對區內交通造成的最壞影響作為研究目標。但是,合和這份報告,並未能讓公眾看見它已經作了最壞的打算。以下例子可以簡單說明: 報告中提及的兩個住宅項目,顧問公司只以該兩個項目去年六月分別為五成和七成的入住率推算將來的交通流量,完全無視入住率未來可能上升而帶來的交通流量。顧問公司亦無考慮即將興建的一幢樓宇日後帶來的額外交通流量。簡而言之,報告極可能低估了灣仔區未來的車流和人流。
除此以外,根據西半山分區計劃大綱圖,灣仔半山波老道的一幅未發展地皮,最高可建樓面面積達七萬五千平方米,但交通評估報告中只計算該地段的總樓面面積為不足四萬平方米。究竟是七萬五千,還是四萬,所造成的交通流量,可以是天淵之別。這個未知之數亦削弱了交通評估報告的準確性。
雖然發展商已經承諾斥資在為灣仔區進行道路改善工程,但是工程計劃完全是基於上述的交通影響評估報告而制訂的,倘若評估報告嚴重偏離事實,將來合和二期落成後,灣仔區及其附近的主要幹道便要承受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
在這關鍵時刻,不能掉以輕心,灣仔區議員更要把握最後時機,表達對合和二期的意見,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