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筆之時,立法會剛完成《施政報告》致謝動議辯論,電視新聞便已開始報道有關《財政預算案》的消息了。
自梁振英上台後,把每年《施政報告》的發表日期改於1月,並把《施政報告》和預算案的諮詢一併進行,令社會傾向把預算案視為《施政報告》的財務報表(這也是梁振英要把預算案矮化的本意);若然《施政報告》沒有提出重大的政策——好像今年這樣——那就不用指望預算案會有什麼亮點,於是,近年大家都只關心預算案會不會「派糖」。
港人理性有遠見
市民只關心「派糖」,其實無可厚非,因為既然政府財政穩健,常有盈餘,卻不提出一些能長遠惠及大部分市民的經濟和民生政策,那與其讓政府把錢納入庫房,做一張亮麗的財政收支表而變成紙上財富,倒不如「派糖」,讓市民實實在在分享到一些好處。然而,港人始終是理性和有遠見的,若然政府願意把錢投放在長期措施,他們是樂意放棄那些即時利益的。
或許有人說,政府其實也不是完全不願意花錢做長遠的事,例如興建港珠澳大橋和高鐵等大型基礎建設。姑且不論這些基建的「性價比」夠不夠高、是否涉及憲制等問題,若然細心分析一下,基建撥款其實也是一種一次過的開支,儘管跟政策一樣是一種長遠的項目,但效果卻不一樣——基建是沒有針對性的,帶來的效益是整體的,但財富分配的作用小;政策則有針對性,帶來的經濟效益視乎針對面有多廣,但財富分配的作用大。
當前香港面對的問題,套用前總理溫家寶說的就是「深層次矛盾」,不是缺乏基建,而是政策不善,財富分配的效果太弱。我們已經有世界首屈一指的機場,有比其他國際城市都細密的鐵路網,但同時卻有高得足以媲美第三世界國家的堅尼系數,便足以說明此點。
三項政策最重要
不過,我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還是有點期望的,因為他確實與梁振英不屬同一類人,看過去一年他與梁振英在某些事情上的取態便可知道。梁振英亟欲連任,《施政報告》卻乏善可陳;儘管預算案受制於《施政報告》,未必能提出一些新猷,但社會還是期待曾俊華能夠在現行的政策中作出一些重大的改變,投放資源以更全面和更仔細地照顧市民的需要。
最影響普羅市民生活的政策範疇是教育、醫療和安老:教育,是社會對未來的投資,更是一個家庭對下一代的寄望;醫療,是每個不論貧富的人的切身需要,也是影響個人生活質素的最重要元素;安老,是因為香港正邁向老年社會,而現時長者的生活質素也不高。因此把錢放在這三方面的政策, 不但值得,更是必須的。
此文見報之時,政府已放風會減少「派糖」,那就期待曾司長如何回應香港市民的願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