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特首選舉以一個反高潮結束。一個既在民調中領先,又能得到民主派和建制派支持的曾俊華敗選;反之在民調中顯著落後,只能得到建制派支持的林鄭月娥卻當選,特首選舉制度之荒謬和反常,已不證自明和完全展示。
在有真正民主的地方,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選舉規則而當選的一方,也必須秉持尊重少數的原則,何況是得不到大部分市民支持,只是在小圈子選舉中勝出的香港特首?筆者相信林鄭月娥深明這個道理,更體會自己正是處於這個窘境。
同樣,選舉是短暫的,管治是長遠的,所以當大家為了選舉結果失望甚至沮喪之後,始終不能因為不認同它而當它不存在,於是我們就要面對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未來5年,我們希望新一任特首和新一屆政府做什麼?
修補撕裂,重建和諧,是香港市民近年最大的願望,也是今屆特首選舉中所有候選人都置於首位的政治主張。如果這不是為了競選而作出來的口號和噱頭,那麼就要問:要怎樣做?從何入手?
改善行政與立法、尤其是特區政府與民主派的關係,應該是修補撕裂與重建和諧的切入點。畢竟從政治現實看,立法會有至少一半議席是直接選舉產生的,是民意和社會狀況的縮影。更重要的是,民主派在立法會選舉中的得票率恒常超過五成,也就是說政府與民主派的關係孰好孰壞,直接顯示政府是要跟大部分香港市民與之為善抑或與之為敵。
雖然根據《基本法》規定,立法會對行政長官及其政府有監察的職責,令彼此必然存在緊張的關係,但這個只是程度多少的問題。過去5年行政與立法關係跌至谷底,肇因無非是梁振英以好鬥、橫蠻的態度和方法處理立法會的事務,以至部分政府官員,包括林鄭月娥也近朱者赤(大家應該還未忘記她在鉛水事件中的表現吧)。
其實,並非所有官員亦如是,比如現任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一直以來,都與立法會和民主派議員保持一個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和嘗試合作的關係。所以,如果過往是因為受制於梁振英而迫不得已,那麼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未來應該可以自由發揮,讓大家看看她在選舉中力銷的「管治新風格」是否洗盡梁振英的惡習。如是,相信民主派是樂意與她改善關係,市民也會對她改觀;否則,便會應驗民主派和大部分市民的擔心——林鄭月娥只不過是「梁振英2.0」和「撕裂2.0」。
今次選舉結果令人無話可說,惟筆者身為其中一名選委,對一些參與其中的人,還是覺得感謝。首先是在選委會選舉中支持民主派選委的市民,你們讓民主派在選委會中有史無前例多的議席,使我們能夠比以往做多一點事情;然後是「民主300+」的選委們,你們願意為市民團結、合作和取捨,實現了大部分市民希望見到的特首選舉局面;然後是胡國興,為選舉帶來與別不同的政綱和聲音。
最後是曾俊華,在選舉過程中令不同政治光譜的市民重新連繫,讓大家明白只要有一個合適的政治領袖,修補撕裂是可能的,也讓新任特首和政府知道,未來5年應該用什麼態度和手法管治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