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骨幹的政團近期相繼成立,與傳統泛民政團一樣,蓄勢待發,迎戰9月立法會選舉。比4年前有更多選擇,有街坊既喜且憂,問我該如何避免非建制派陣營的新舊參選人得票分散以致浪費,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到頭來保不住目前非建制在立法會的議席數目?這是一個十級難題,尤其對尊重個人自由意志的非建制陣營而言。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與民主動力為此主催「雷動計劃」,第一部份是非建制派政團透過初選,協調較有勝算的人出選,從協調超級區議會議席參選人入手,先易後難。本意良好,但難以操作,關鍵是全部非建制派政團肯落水,初選協議才有意義。除一眾新興政團不欲參與外,新民主同盟日前也宣佈不參加。
戴教授失望之餘,說會繼續推動「雷動計劃」第二部份,動員25萬支持非建制派參選人的選民擔當「聰明選民」,9月4日策略性投票,提高非建制派陣營的整體勝算。如何付諸實行,拭目以待。
聰明的選民,反過來會問,為甚麼要投這一票?
過去四年,梁特以鬥爭為樂,與民為敵,禮崩樂壞,行政與立法之間、政府與市民之間、政府與建制派之間、建制派與非建制派之間的各層關係前所未有地劍拔弩張,議會內外成為頻繁抗爭場所,拉布是非建制派議員的抗爭手段,但市民大多數只留意這個表象,產生厭煩甚至麻木;就算理解拉布手段的市民,亦會因非建制派議員事倍功半,十次抗爭九次輸,例如終歸阻止不了高鐵超支撥款,而感到沮喪。本屆立法會大會已流會十數次,傳媒和公眾越來越不當一回事,是警號,持續不關心就會邁向放棄,選民還有強烈意欲投票選人入立法會?
無可否認,立法會現在是一個令人窒息的地方,只要梁特政府決定通過某項議案或撥款的黃道吉日,立法會大會或委員會主席便會惟命是從,全力以赴追趕這條死線,將議員監察政府的職責拋諸腦後,立法會議事規則更形同虛設。
雖然如此令人氣餒,但立法會仍然有險可守,直至有日梁特與建制派議員極致地無法無天。早前迫使政府撤回「網絡23條」及調動申請撥款的議程次序,是在有限環境中仍然做到的實事。
以議員資源壯大政團是不義
議員無論來自哪個政團,在議會內面對的掣肘多大,有些實際工作是責無旁貸的,參與審議法案、監察政府財政、質詢官員、接見市民作為官民矛盾的緩衝區等等。倘若參選立法會目的只是利用議員的資源壯大所屬政團,推動本身的主張,毫無打算履行議員基本職責,是不義所為。假如立法會連這些有限的實事都無人做,香港就玩完。
就算是現屆被視為最激的議員,在立法會並非只顧掟東西、企上叫囂,以黃毓民為例,大大聲講話不等於亂,他的辯論發言質素高,是做足資料搜集的,他和我同是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委員,要看厚厚的審計署報告,開會質詢官員。
傳統泛民常被詬病,只破不立。我同意,革新方向是又破又立,舉例全城熱議的行李門事件,梁特罔顧香港機場國際聲譽和航空安全,並將責任卸給機管局、民航處和國泰航空。抨擊來自四方八面,但他不痛不癢。公民黨的民航機師譚文豪想到,去信三個國際民航組織要求調查行李門事件,數日內收集到三萬多個市民簽名聯署支持他這樣做,說明香港人經過四年來梁特地獄式磨練,提高了要求,不能再停留在一味批評,因為對臉皮厚的梁特政府一點效果都沒有,必須進一步有行動計劃。
又破又立,需要智慧、專業知識、與民共議,議會抗爭的方向亦應如此,重新賦予非建制派留守立法會的意義。今年3月我撰文《邁向9月大選的希望工程》,提過民主派必須向香港人證明,有底線、有原則、理性非暴力、在制度內爭取公義的路線,是可行的。
回答該位要求教路的街坊,四個月後的大選,面對各區十張八張名單,花多眼亂,魚與熊掌,聰明選民在投票站作出抉擇時,我認為除了策略性考慮,同時要不忘初衷,回歸基本,問一問自己,究竟投下這一票,是授權這個人入立法會做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