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大選經已塵埃落定,馬英九贏得總統寶座。藍營在今年一月立法院選舉與今年的總統選舉大勝,顯示台灣政治文化走向成熟,八年內兩度政黨輪替。統獨之爭與族群的情意結在選舉中的重要性下降,選民趨於理性,經濟發展、政府的表現、貪腐現象等成為最重的選舉議題。
綠營雖然最近兩次選舉嚴重受挫,但基本票源未失,得票率作仍然維持在百分之四十一、二左右,與二○○○年總統大選時,陳水扁的得票率相若。這表示今後一段時間,中間選民將起決定性的作用。藍綠陣營均要移向中間、務實路綫,這對於營造全民共識自然有幫助。
綠營溫和路綫抬頭
事實上,民進黨總統初選謝長廷的勝利已經清楚反映黨內溫和路綫的抬頭,游錫堃較為激進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版本不獲通過。藍營方面的中國大陸政策,亦緊跟綠營,只維持一點距離。在競選衝刺最後兩個星期,馬英九喊出「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的口號。
基本上,台灣大部分市民均希望維持現狀,支持統獨者均佔少數。支持維持現狀者自然希望兩岸關係趨於緩和,而大部分台灣市民亦希望拓展兩岸經濟關係。
打經濟牌緩和兩岸
馬英九與謝長廷的政綱均計畫吸引大量內地遊客赴台,同時希望能積極引進陸資入台,就台灣工商界中國投資的資金上限有意放寬。中國領導人在台灣總統選舉後,很可能對台政策會有一些新意思,推動兩岸經濟關係相信是重要的內容。
據內地一些重要的對台政策智庫學者反映,北京目前對藍綠陣營親疏有別的立場有機會有所改變。新一輪的統戰攻勢很可能不分藍綠,而是針對台灣社會整體。吸引一些民進黨溫和的領袖人物往中國內地訪問會是一個重點目標。
馬英九當選後表明對統一的談判缺乏興趣,反而刻意提到胡錦濤主席最近提出的兩岸「和平協議」。兩岸「和平協議」似乎要給予台灣作為一個政治實體一定程度的承認,這大概是馬英九的關注點。最起碼也可以提出撤退中國沿海針對台灣近千枚的短程飛彈,這當然是台灣市民關心的議題。
自由貿易區可贏民心
另一個議題兩岸自由貿易區。二○一○年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區開始啟動;東盟與日、韓、印度的經濟整合亦把台灣拒諸門外。經濟孤立是台灣最大的威脅。近年台商開始把勞動力密集的工業多移往越南、柬埔寨等國;高科技工業亦一部分移往星、馬、泰等地,主要考慮就是為東盟與中、日韓三國的經濟整合部署。
兩岸自由貿易區的構思,自然是台灣希望能受惠於中國與其他國家建立的自由貿易區。中國領導層若能針對台灣市民的憂慮,就「和平協議」和自由貿易區能有積極的回應,對贏得台灣的民心,自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