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過後,香港市民例必關心的政壇大事,是政府發表財政預算案。今年出現了一個特別現象,就是不少市民和政黨都建議政府「派錢」。
《基本法》第107 條訂
明「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其實不用法律專家分析,一般市民用普通常識都能理解這條文有兩個重點:第一,政府務必維持一個平衡預算;第二,當香港經濟有增長時,政府開支亦需要相應增加。可以說,這是一條在財政上要求特區政府「穩中求進」的法律條文。
然而過去多年,此條卻被特區政府用作在財政上厲行「穩而不進」的藉口。對於市民倡議的社會投資,政府往往以其長遠大幅增加公共開支對財政造成赤字為由,而拒絕落實。全民退休保障即是最佳例子。但與此同時,由於經常有盈餘,要是不回饋市民,恐怕會自製「政治炸彈」。故每年財政預算案,都有一籃子的「派糖」措施。
造成「派錢」期望政府難辭其咎
汲取過去多年經驗後,市民大抵上已經習慣了盈餘和「派糖」的指定動作。因此當預期政府再錄得巨額盈餘,市民便期望政府在「派糖」以外有更多回饋,於是有「派錢」的呼聲。
造成市民有這種期望,特區政府其實難辭其咎。原因是當市民看着政府有豐厚儲備和多年盈餘也不做長遠的社會投資,有時甚至動用數以百億元,興建一些效益成疑之餘,大部分市民也未必用得着的大工程時(如高鐵),自然認為與其讓政府花錢惠及部分市民,不如「派錢」惠及所有市民。
可惜從歷史經驗看, 「派錢」對民生和經濟的作用極有限。只要回顧香港政府2011 年「派錢」和澳門政府連續11 年「派錢」即不言而喻。
社會投資長遠「盈多於虧」
相反,同樣從歷史經驗看,把錢用到長遠的社會投資,有時儘管會令政府有赤字,長遠來說對社會和政府仍然是「盈多於虧」。香港歷史上最戮力投放資源做社會投資的,是港督麥理浩。今日香港很多重要的社會資本和政策,例如硬件方面的公共房屋和地下鐵路、軟件方面的9 年免費教育和「生果金」,都是由麥理浩提出的。
無疑,麥理浩治港10 年,有3 年的財政預算的確是錄得赤字,但從來沒有人執著那3 年的赤字。更重要的是,自此之後香港經濟騰飛、市民安居樂業、政府年年有餘。
當年港英政府財政實力不如今日強勁,仍能投放資源做長遠社會投資,締造香港發展奇蹟;今日特區政府財政實力比過去更雄厚,難道就只能「派錢」滿足市民一時的期望?筆者深信,在社會投資與「派錢」之間,市民會選擇前者。特區政府不願意「派錢」,可算是做對了一半;但如果不做長遠的社會投資,則肯定是全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