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晁錯論》中有這樣的一句開場白:「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這似乎道出了梁振英先生正面對的難題。他的競選口號是「穩中求變」,意思大概是在穩定的社會中尋求改變。那麼特區現在是否可說是真的平穩無事?梁特首上場所求之變又是否只局限於架構改組,而非治港之變?要變的話,又是何時、如何的變?
盼施政重心變非重組架構
從某角度而言,回歸十五年除了有個別時段之經濟起落外,可說是「治平無事」;但也可說是風雲暗湧。○三年「七. 一」五十萬人上街,逼使中央換了一位特首。今年「七. 一」四十萬人上街,意味着甚麼?梁特首可能會說這是前朝留下的怨憤,但四十萬人怒吼要他上任當日下台,他卻硬把責任推往上手,似乎有點牽強。
第二天,那新上台的梁班子如何回應四十萬人之怒吼?梁班子的回應是落區「諮詢」市民。這裏有幾點奇怪之處:一)、到社區見一百幾十人,談一些漫無目的的議題,算是回應了四十萬人的訴求?二)、這幾十萬人的訴求,其實也是立法會過去多年來一直爭取的訴求。立法會既為全港市民的代表,要回應這些訴求,為何不到立法會回應,而要捨近求遠、棄多好少?三)、落區聽聽意見便算是切實回應了幾十萬人逼切之訴求,便是最擁護梁班子之堅實支持者,也難以立信。
就算是不求穩,只求變,也要變得有道理。架構重組只是框架上的改變,而市民逼切期望的,是管治素質的改變、是施政重心的改變;那麼現在真實的改變在哪裏?市民首先見到的似乎是行政立法關係陷於崩潰邊緣,無藥可救。這樣的變,不要也罷!行政立法關係弄得如此僵持不下,當然是一貫長官意志的嘴臉、缺乏圓滑妥協之器量所帶來的必然後果。若說是因為一些實質利民之政策而須與立法會鬧翻,也可能比較勉強說得過去。但只為了架構重組?在很多人眼中,這只是毫無政治智慧之表現!
未來五年政治料只有更壞
可能最令人愕然的是一堆甚麼「香港營」、甚麼「大和解」、甚麼「用人唯才」之動人說辭後,大家見到的卻是比曾蔭權更親疏有別、比董建華更用人唯親的政治分贓。只需看看精心組合的管治班子,大致上可歸納為三類人:一)、前朝不受歡迎之高官;二)、選舉期間之親信;三)、左派陣營中最保守之代表。便是稍有名望的林鄭月娥和林煥光也為了要左右撲火而弄得應接不暇,雙林之公信力亦因此而大大削弱。這算是變好,還是變壞?
在如斯惡劣的情況下,要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也不知從何說起。修補行政立法關係可能是最逼切的第一步;與各黨派,包括民主陣營,作出真誠和有意義之交流可能是必須之第二步。但要做到這兩點,放眼梁營眾多人物中,橫看豎看也看不出有甚麼人可以勝此重任!這也是梁振英管治政策不變之致命傷。往後五年可能是特區政治上最不穩定的時刻;沒有最壞,只有更壞。各從政者均需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