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街大火慘劇,警方仍未查出起因,排檔已成代罪羔羊。政府近日乘勢大力整頓全港排檔,食環署職員頻密到場巡視,在兩星期內已發出七百五十八張告票,有檔主更一天內收到幾張告票。為了加強排檔安全,當局建議實施「朝行晚拆」及「扣分制」,如檔主在三個月內違規六次,當局可取消牌照。
食環署的嚴厲執法令檔主怨聲載道,深水埗排檔在十二月十二日罷市抗議,灣仔排檔亦在前日發起「要抄牌全部一齊抄行動」,揚言如果食環署一意孤行,令他們無法營生,將索性集體交出小販牌照。排檔發展至今,已成為香港特色,通菜街(女人街)、利源東、西街更是遊客必到景點,帶動社區經濟。無論如何,政府當局應在環境衞生、消防安全及小販生計三者取得平衡,不宜矯枉過正,扼殺小販經營環境。
「朝行晚拆」勿一刀切
自去年十二月花園街大火,食環署推出多項改善措施,包括確保消防通道暢通、排檔之間預留足夠空間及要求排檔使用防火物料搭建,但執法不力。上月花園街再次失火,食環署才忽然執法,發現排檔經營範圍及簷篷大小超出規定,即時向檔主發出告票。
但當局提出「朝行晚拆」,要求檔主晚上把排檔支架連同貨物搬走,無疑是矯枉過正。排檔既要穩固,就不能迅速裝嵌,最終檔主必須增聘人手及租用貨倉存放支架及貨物。排檔大都售賣廉價貨品,微薄利潤只能維持基本生計,政府要體諒檔主處境,不能一刀切執行。
販商協會已提出多項改善建議,包括聘請晚間保安員、加裝閉路電視、將貨物存放在指定位置及安裝灑水系統等消防設備,政府應詳細考慮。
檢討政策助小本經營
追溯排檔的起源,七十年代政府決定規範路邊小販,全港各區設立「小販認可區」,整頓街道秩序及改善環境衞生。各區排檔均有不同特色,吸引遊人慕名前往尋寶,活化社區經濟。
可是政府已於四十年前停止發出新小販牌照,以自然流失方式減少持牌小販數量,自八十年代末的二萬人下降至現時的七千人。今天持牌人大都年紀老邁,未能應付日常經營,他們唯有違規出租排檔維生。年輕人難以成為持牌小販,缺乏創業渠道,亦不利更新出售的貨品。
小販是基層市民謀生的出路,政府應協助他們小本經營。很多國家都有露天市場,出售該國的特產。例如荷蘭有知名的鮮花市場及乳酪市集;台灣有不少農夫市集,專門出售有機農產品;泰國也有周末市集,吸引各地遊客光顧。
現時租金高昂,小商戶創業困難,基層市民更需要日常廉價貨品。小販排檔讓市民以小本經營生意,最重要是打破財團壟斷的悶局,街道不再是清一色的名店,充滿生氣。香港要真正成為擁有多元文化的國際都會,怎能容不下小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