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癸巳新春,先跟讀者拜年。祝身體健康,諸事亨通。相信大家都有同感:不論身處哪個鬧市區,或任何屋邨商場內,看到的來來去去都是那幾所大型連鎖商店,賣的都是單一的商品。專做遊客生意、賣高檔次貨品的店愈來愈多,富港式情味、提供價廉物美貨品的店,生存空間則愈來愈窄。
要分析這個香港零售業的轉變,可從三個角度出發。
首先,是看私人物業的出租鋪位。繼利苑粥麵專家等無數冰室、老店因抵受不住加租壓力而結業後,又有旺角瓊華小鋪被逼遷。單從要賺大錢的商業角度看,這些屬於幾代香港人的老店與蒲點,已無立錐之地。取代這片港式情味的,是以「賺人仔」為目標的連鎖店、名牌店。剛剛就有報章做過統計,說銅鑼灣做內地客生意的藥房,比便利店還要多。
第二,是看領匯商場。這些原屬房委會管轄的商場,本可作為私人市場加租的緩衝。但自從領匯接管後,只有被認為「有市場」的商場被革新,提高檔次,做有錢人生意;而「沒市場」的,就乾脆關門大吉,任由商鋪被荒廢。就以樂富為例,當區四周公屋林立,商場、街市本來就是為公屋居民提供廉價日用品。但領匯看準該處鄰近又一村等私樓區,購買力強,就用上億元豪裝商場,讓連鎖大企業遷入,租金亦應聲以倍數上升。
沒錯,從領匯的角度出發,租金收入固然大增;但對於人口老化的橫頭磡邨長者居民而言,價廉物美何處尋?無法承受貴租的街坊小生意,又可往何方繼續營生?
第三,鑑於前述兩者都以市場為主導,漠視社會代價,房委會、房協和食環署管理的商場、排檔小販攤檔及街市,就成了小商戶與基層市民的救生圈,更加是單一商業模式之中,能保存港式情味的一片綠洲。
我們常常建議,為改善這些小店的經營環境,必須進行翻新及安裝冷氣;又應按當區的特質與需求,發展特色墟市,如像風味小食街、綠色環保市集等。只有這樣,才能重建正逐漸消失的地區經濟與活力。
按需規劃 發展特色小店
可是,政府似乎還未以行動實踐這個重要角色。我在上周主持的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中討論到,要將現時五百五十個有較高火警風險的小販攤檔遷移。署方提出「自願交回小販牌照計畫」,讓部分小販可得一筆特惠金離場,以加快騰出檔位。
計畫原意是令生活與經營環境更安全,我們當然支持。特別的是,當食環署被問及,若無五百五十個小販自願騰出檔位,受影響檔戶又可遷往何處呢?署長的回應是,放心,街市有足夠空間容納他們。他的反應正正道出,當政府有明確政策目標時,要騰出檔位、鋪位供小商戶做生意,根本不成問題。
那麼,既然梁振英口口聲聲說,關心基層市民生活,又着力於扶貧,好應將發展社區經濟都列為重點政策。只要作好社區規劃,釋出荒廢的土地、停車場等,改為營商空間,並重發小販牌,定可幫助市民創業、發展鄰里網絡經濟、提供價廉物美產品及保住香港情味。
房委會雖為自負營虧的公營機構,但為了創造上述的多贏局面,政府好應採取主動,特事特辦,針對增加營商空間為房委會注資。若政府願意採取主動,相信立法會亦會作出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