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膠」這個形容詞,似乎先在網上流行,繼而成為市面的潮語。這款膠,應該是來自英文的plastic。記得嗎? 整容就是plastic surgery。Plastic 除了解塑膠,亦用來形容任何「好假」的人、物或事。
他笑得很假︰ He puts on a plastic smile.這一款假,同義詞首選fake(假、偽裝的),另有phoney 或bogus(假冒的)、false(虛假虛偽的)、artificial(人工的)、synthetic(合成的)等等。
留意fake 與phoney 都可做名詞︰說”He is a fake/ a phoney” 並沒問題,但就不能說”He is a plastic”。純粹習用,沒得解釋。I am sick of his plastic face. 我非常厭惡(去到帶點惡心程度)他的一張假臉。因為對象是個男子,除非這人疑似曾整容,不然這番假就肯定是指這人假惺惺,像戴着一副面具做人。
於是,批評一個政治人提出一些「膠」建議,就可叫之做︰A plastic man with a plastic plan. 膠人膠計。依此推理, 「膠人膠語」可以直譯︰Plastic people with plastic words.Plastic words,膠語,確是西方語言學的一個新名詞,指一些大而無當、說了等於沒說、堂皇但到底空泛的字,包括development(發展)、information(資訊)、communication(溝通)之類。
在香港,好膠可以同時解「戇居」(dumb,dim, thick) 、「無聊、冇用」(meaningless,useless),以至simple and naive, 「簡單與天真」,一言以蔽之,簡稱蠢。也即是說, 「膠人」是什麼意思,還得視乎情况,各取所需。中西文化有別,中文隨口一句︰ 「那間公司有一套膠文化」,這款「膠」究竟所指為何,就如上述要另行填充。但用英文講That firm has aplastic culture,一般感覺是指「那間公司有一套很假、事事以公關為先、着緊門面形象的文化」。
一般說來,中文的「好膠」,百分百是壞事,但英文的young and plastic minds 是指年輕人「易受影響」的思維。這裏的plastic,回到講番塑膠這款物料,亦即我們常講「塑造」中的塑,指可以「搓圓撳扁」, mouldable、shapable( 可塑模的) , 等於說The young areimpressionable(易受影響的)。
例句: Education moulds young and plasticminds.
最後一提,小心潮語中的plastic money 是指信用卡,不是假鈔假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