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貓義工分享會,介紹救過逾四百隻貓的Tulip Chan,也有德望學校修女Sister Pauline介紹校貓。是一個周末早上老大的一份感動,義工都提議,不要再叫「流浪貓」了,改叫社區貓。因「流浪」一旦定型,觀感也就定型。流浪貓髒而吵,更有alley cats fighting的聯想,後巷一片張牙舞爪的廝殺,總之不是好東西。有心的義工都不止是餵貓、做清潔,更重要是帶他們(對,是他們,不是「牠們」)去絕育,然後放回到原來的社區。他們教年輕一代,貓與狗都是數千年下來,先由人類馴養帶在身邊,在現代城巿,貓狗除了後巷山邊,也真處處絕路。就靠一小撮善心的城市人了。
看新聞,不時有虐待動物的故事,虐貓個案尤其多,或許因貓不會像狗般狂吠反撲,自衞能力低許多。都說,會虐待小動物的人,都鍾意欺凌弱小。在香港,也不呼籲要「愛」動物了,但求不虐畜,已功德無量。
爭權要顧及四周
撇開不談社區貓狗,香港已變成一個很人工很規劃的城市。看公園門口豎着的「不准」牌子,內容五花八門,不准帶狗、不准放風箏、不准餵鳥、不准踏單車、不准玩滑板、不准踏草地……那還不如回家吧。說公共衞生,於是水池也就真只有水,且要日日傾注漂白水消毒呢。除了人及一點花草樹木,兒童就是接觸不到社區其他暖血生命。要擔心的,是公園等於醫院,反而傷害了人類,尤其是孩子原有的抵抗力。
義工也清楚提點,千萬不可自覺理直氣壯,就豁出去爭取動物權益,反過來,要照顧社區感情、屋苑公契,以及食環署、康文署、漁護署等的規條法律,切忌得理不饒人。
這是我們的社區,我們的本土。所有的新聞都是本地新聞,所有政治都是本土政治。但一個社區、一個城市以至一個國家,在地球上終難獨善其身。人類一起積極而終極地消費之餘,又似集體患上末期潔癖,用大量消毒劑殺蟲水,齊齊吃過多的抗生素,都給金屬、玻璃及石屎包圍。
世人與自然共存
眾所周知,內地破壞環境,已超出自家內政的範圍。人造衞星在太空中曾拍攝到北京至華北的「霧霾」。毒霧加上沙塵暴,在去年底的好幾天,還伸延至包括香港在內的華南地區,對處於相同緯度的日本和韓國,影響可想而知。 大國崛起了,可射火箭登陸月球,但錦繡山河,卻搞得烏煙瘴氣。經典科幻電影《The Matrix》,描述機器統治人類,說人類是地球的病毒,把一處地方的資源消耗殆盡,就遷移他方。華夏傳統,儒家有「天人合一」,佛家講究因果,引導世人與自然共生共存,歎今日香港「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