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三聖邨是典型的舊式基層公共屋邨,在1980年入伙,樓齡甚舊;邨民超過5,100人。根據2017年12月的統計處資料,三聖邨居民平均每戶每月收入僅為港幣一萬多元。
近年三聖邨及老鼠洲被打造成旅遊區,吸引不少市民及遊客到訪。管理三聖商場的領展乘勢在原本已不算便宜的租金上再加租,以致邨內食肆舖租飆升,屢創新高,不少街坊食店因而被迫轉型為較高檔的中式食肆或海鮮餐廳。這些食肆因得遊客惠顧而得益不少,周末更是座無虛席,但它們的定位與基層居民的消費能力並不相稱,以致光顧的食客當中,邨內居民只佔少數。
三聖邨和老鼠洲以海鮮聞名,惟此亦為居民帶來不少「後遺症」,首當其衝的便是三聖邨街市,街市只有一間鮮肉檔及零星的雜物小檔;餘下的店舖是海鮮檔,供食客購買海鮮後帶到酒樓烹調。街市內舊有的小店,因敵不過領展瘋狂加租,相繼結業。現時三聖街市的面積及效能遠遜於正常街市,加上沒有人流,難以吸引新租戶,造成惡性循環。
三聖邨內雖有一間超級市場,但其貨品種類、價格,以至新鮮食品的質素,並未能滿足居民需要。三聖邨內外的飲食購物選擇,少之又少。居民要每日長途跋涉到新墟、置樂或友愛的街市買餸,對於長者及行動不便的居民而言,非常不便。區內的設施竟然非為當區居民而設,而只服務區外遊客,實在諷刺。
品茗(俗稱飲茶)是多數長者的日常嗜好,惟邨內經營多年、價錢實惠的嘉彩酒樓,被集團式酒樓取代,「飲啖茶、食個包」的價格從此有加無減;有長者投訴新價格難以負擔,每天早上「一盅兩件」的生活不再。不單長者,附近的基層居民也失去了廉價的假日消遣。因為依區內居民的消費能力,他們一般不會光顧高消費店舖。
近日,康文署更提出希望在三聖邨引入漁人碼頭的設計概念,並建議於靠近三聖街的一段海濱長廊加建一個附設觀景台的地標式燈塔,以吸引遊客。建議一出,附近居民隨即在網上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此舉會增加三聖邨噪音以及增加青山灣及三聖邨交通壓力;他們亦指出所謂漁人碼頭只會成為海鮮酒樓招徠客人的伎倆,對三聖邨居民並無好處。
現時的三聖邨,根本不屬於居民。筆者要求,領展必須履行社會責任,由居民角度出發,還居民經濟上負擔得起的食肆,讓長者能夠繼續「一盅兩件」的生活模式,讓居民晚上可以有一嚐街坊小菜的食肆。與此同時,領展應調低舖租來吸引小商戶進駐,增加居民購物和飲食的選擇;政府亦可考慮組織墟市,以吸引三聖邨居民留在邨內消費。
不得不承認,社會和社區的發展需要革新,但在發展之中亦要保留固有的文化,可惜現時很多公營機構只顧利益而漠視人的根本需要,忘記社區發展的根本,「商業霸權」亦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