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台灣方面固然視之為紀念立國百年的慶典,香港社會亦響起一片紀念革命百年的呼聲。廣義的辛亥革命,可解讀為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國民首次成功脫離封建帝制,並且憑藉現代文明社會的自由、民主、法治等核心價值,建立民主共和政體和公民社會,意義遠比改朝換代大得多。
最令香港人感到自豪的,是這五千年來最重要的政治革命,有不少港人參與。在紀念辛亥革命之時,我們香港人更應重新認識辛亥革命和創立民國的香港英雄,並且延續他們為國為民建設民主的精神。
興中會首任會長楊衢雲
這群英雄,有些在武昌起義前已為革命赴義,如楊衢雲;有些在武昌起義後加入,如制定《臨時約法》的伍廷芳。
楊衢雲早在武昌起義前十年,在香港中環被人刺殺身亡,成為最早一批革命先烈。楊氏與孫中山創立興中會,是興中會首任會長,孫中山為其副手。楊遇刺後,孫中山承其遺志,領導革命黨,成功推翻滿清,創立民國。
可惜,這位倡議民主共和政體的先驅,身故後在香港的墓地,卻連一個紀念碑也沒有,墓碑只刻上「6348」的號碼,沒有名字。革命已百年,特區政府理應回應民間人士的要求,在墓側立牌,列為古,讓公眾認識這位本土的革命先烈。
早前,我建議添馬艦新立法會大樓旁的道路應命名「廷芳道」,紀念首位華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伍廷芳。伍廷芳一生功績並不止於他是首位華人議員,而是他在清末民初國家風雨飄搖之時,致力為中國和香港確立法治精神、建設現代法律制度、支持共和民主政體、捍三權分立;國父孫中山尊他為國老,是港產的優秀政治家、外交家、憲政專家和書法家,足以為後世樹立榜樣。
港產優秀政治家伍廷芳
伍廷芳本被李鴻章延攬處理洋務和外交。辛亥革命成功後,他隨即接受邀請投身民國,當上司法總長,制定《臨時約法》力主三權分立,並與軍閥陳其美展開「權法之辯」,堅持司法獨立,向國民解釋甚麼是法治。為維護民主和法治,伍先生先後反對袁世凱和段祺瑞。張勳復辟時,時任代總理的伍廷芳拒絕簽署解散國會令,表示「頭可斷,此令不可署」,後來又加入孫中山護法軍政府。最後,因軍閥陳明叛變,憂憤成疾,病逝廣州,享年八十。
辛亥革命,並非只有孫文一人,像楊衢雲、伍廷芳那樣致力建設民主共和政體的仁人志士很多,而且不少是香港人。遺憾的是,一百年過去,無論殖民地政府和特區政府都鮮有紀念這批革命先烈,以致他們漸被遺忘。
政府應該把握辛亥革命一百年的契機,重新發掘這批本土英雄,發揚昔日港人追求建立民主、公義、法治,解救民族苦難的精神。
回顧辛亥革命,最令人感觸的是,一百年後大陸、香港和澳門,都未能全面實現辛亥革命時所爭取的核心價值。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不會再採用孫文主張的武裝起義模式,改用甘地和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抗爭方式去爭取民主普選、維護社會公義。時間轉瞬即逝,路途依然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