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公布首份財政預算案,這也是筆者在立法會議員任上審議的第四份預算案。相對於前「財爺」唐英年的3份預算案並沒有回應公民社會所關心及爭取的項目,官民間猶如各說各話,幾乎完全沒有交流互動,曾司長的「處女作」總算嘗試觸及民間疾苦,對多年來的傾斜與不公稍作修正,甚至為未來改革留下伏筆。相對於唐司長而言,曾司長似乎在思維上正蘊釀一些突破。
在通脹重臨,中下階層收入停滯不增的今天,曾司長建議通過稅收與差餉減免、社會援助以至電費補貼等,將下年度的通脹率從4.5%降至3.4%;去年預算案在稅務寬減及扶貧建議比例差距達9比1,本年有關差距則縮窄至約2比1,動用約200億元協助低下階層;對於民間一直要求的增加交通費支援、殘疾人士交通優惠及增加「生果金」,預算案也有不同程度的回應。
公民黨一直期望,政府能善用千億盈餘作長遠之謀。預算案承諾撥出500億元推動醫療改革,這也可視為我們建議早作撥備、以應付醫療融資及人口老化政策需要的變奏;對於長者,曾司長建議一筆過提供3,000元資助,加上為低收入人口的強積金戶口注入6,000元,另外,也承諾研究改善長者保障計劃。相對於以往預算案對長者福利及人口老化問題幾近不聞不問,曾司長的確有所進步。
但新預算案並未足以讓市民大眾高枕無憂。倘若最終政府沒有兌現承諾,為改善長者退休保障作公平且有效的檢討,一筆過增加長者津貼及強積金供款的措施,只不過是政府對長者拖延敷衍的手段,不但無法消除長者貧窮,社會矛盾更會隨著高齡人口增加而不斷加劇。
受忽略社群 仍待關顧
儘管預算案在「派糖」,與扶貧比例的差距有所收窄,但仍未能對焦到最受忽略、最需要協助的社群。據社會服務界的估算,若政府在5年內投放約15億元,已經可以為輪候宿位達3至10年的長者及殘疾人士,分別提供8,000及6,000個新宿位;政府寧可取消酒稅及酒店稅,每年少收10.3億元,卻只願動用1.6億元,提供數百個院舍宿位,又以日間服務權充住宿照顧。當局必須保證,減稅的確能有效刺激經濟,同時不會削弱對弱勢社群的承擔。
另外,經過兩份盈餘的預算案後,本年度的預算案再見赤字。以過往數年政府屢次「報細數」的表現來看,赤字可能只是「狼來了」的虛招;但市民對連續6年財赤之苦仍然記憶猶新,曾司長必須在餘下的任期中證明,他有能力堅守財政紀律,轉虧為盈,並確保預撥500億元作醫療融資承擔得以實現,不會因公共財政困難而落空。
總括而言,曾司長的首份預算案,能夠贏得高民望,反映出他願意在豐年「面面俱到」,盡量回應不同階層的需要。我們期望他能夠兌現承諾,善用公帑,為社會的持續發展作出承擔,建設一個更公道、更優美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