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上有個以「盛女」為題材的節目,號稱是個真人騷、reality show; 英文名稱是BrideWannabes。Bride 是新娘, wannabe 亦是個名詞,由want-to-be 演繹過來,後面加s,代表眾數,直譯是「一群想做新娘的人」,日常口語,大概就是「一班恨嫁的女子」。
有批評道,這個節目很「毒」,因為內容充滿扭曲的價值觀(distorted values),所以會荼毒思想(mind-poisoning) , 賣的都是男女偏見、sexbias、性別歧視(gender discrimination)。但也有人說,都不過娛樂節目啫—— It’s just showbiz(show business 的簡稱),表達自由,不喜歡可以選擇不看。自由主義的底線,是有選擇就有自由:
Where there is choice, there is freedom.也即是說,孰好孰壞,講到底見仁見智:It alldepends on who is talking,視乎誰在講話。
「盛女」是「剩女」的委婉詞(euphemism)。原本一個「剩」字,令人聯想「揀剩蔗」以至冷飯菜汁, 直譯英文就是leftovers,確實有點侮辱;改做「盛」,果是妙筆,好生盛世、豐盛等正面的意境。盛女,或就叫prime girls。
This is the prime of her life. 這是她的黃金時期、巔峰日子。
這個prime 是名詞, 代表state of the highestperfection、the best part。例句:He is past his prime. 他的大好時光已經過去。事實是,由文字引伸出的兩性文化歧視,中英一樣。同樣未婚而被視為「過期」的男女,男的叫bachelor, 好端端的, 感覺中立至正面, 且有”diamond bachelor” ( 「鑽石王老五」)之說。但女的叫”spinster”,甚至”old maid”(老姑婆),感覺就是pejorative、貶抑、輕蔑, 字面意思(connotations) 帶prissiness ( 謹小慎微) 、fussiness(嘮叨過敏),更有unwanted goods( 「剩餘」物資)的含意。
於是,現代西方人已很少用spinster 一字,遑論old maid。有一段時間,也曾出現bachelor girl 這個叫法。但近年在美國新一代的稱謂, 是bachelorette!
話說美國電視在千禧年代初,有個擇偶遊戲真人騷,叫The Bachelor,節目頗受歡迎,電視台加碼添食,以女為主,就叫The Bachelorette。
今日,大多數人為示兩性公平,亦為避開令人不快、指人超齡未婚的名詞,多數用形容詞來代替:
She is single. 她單身。
He is unattached. 他沒有附屬關係。
She is eligible. 她「合資格」。
He is available. 他「可用」。
They are “free”. 他們都是自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