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形容主宰七百萬人命運的特區政府,一句「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是不二之選。先是祭出環保大旗,要停車熄匙救藍天,然後「忽然」嫌交通擠塞,提升私家車首次登記稅,把準車主殺個措手不及;到今年二月,藍天卻可以不藍,車輛又可以減速,中港兩地車輛道路盲婚啞嫁大融合。可憐的香港人聽聞新郎臭名遠播卻反抗無從,父母之命被逼抬上大紅花轎,斷送的不單是下半生幸福,隨時是寶貴的生命。
粵港自駕遊在一片反對聲中「擠牙膏」式推出細節,第一階段試驗計畫下月三十日起接受申請,私家車車主可以駕車經深圳灣口岸進入廣東省一次,最長逗留七日,初步每日批出五十個名額。申請手續絕不簡單,先要上網或電話登記預留配額,五至八周內取證,取證後五天內要出發,同時要購內地保險、申請證件及到香港總商會辦理內地海關手續,「起表價」盛惠二千元,這個所謂「甜頭」認真得來不易。
「戲肉」大綱仍是謎
如果每日的名額只是五十輛,現行中港車牌不就可以應付嗎?何必要畫蛇添足?更令人擔心的是,「甜頭」後的「戲肉」———第二、三、四、五到底有多少階段也不清楚,細節固然欠奉,大綱同樣無可奉告,主理「自駕遊」政策的官員,如果不是太天真,就是太狡猾。
連日來不少網民在互聯網上分享中港車在香港街道橫衝直撞的片段,不打燈抽頭橫越兩條雙白綫,霸氣跨越三條行車道。如果以第一階段的標準,審批時考慮車主的駕駛記錄,到廣東車南下時,這類型的記錄又是否會計算在內?再退一萬步,香港當局在審核這些內地車輛和司機的時候,到底有沒有主動權?抑或是純粹「硬食」內地相關部門提供的及格名單?如果第一階段被評為成功,又是否可套用於第二階段?
即使駕駛態度可以改變,道路設計是否可以即時改變?現時香港沿用右軚車,道路和標示都是以此為設計核心,一旦引入左軚車,香港政府是否已經安排了足夠配套?如何防止車輛錯誤駛到對面行車綫?這些問題,當局從來沒有回應,甚至是在繁體字的路牌上加上簡體字,相信相關部門也未曾細心考慮。反之,香港司機又能適應內地交通道路系統嗎?再者,兩地燃油標準不一,內地車來港會令香港空氣質素惡化。
配套未配合兩地差異
最近有本地報章引述英國保險協會的調查,原來自歐盟在○四年大規模擴張後,往來英國的跨境車輛增加一成四,同期涉及跨境車輛意外大增二成八,歐盟左軚車壓境「自駕遊」,直接影響以右軚車為主的英國車主及行人。調查報告建議當局在沿路、彎位和跨境車的擋風玻璃上增加告示,這些方案,特區政府是否已經了解過?
若內地車不幸在香港引起意外,或香港車在內地發生事故,民事刑事責任如何?兩地政府是否有權把車扣起檢驗?保險的安排是否妥當?當局至今沒有一個清楚的解釋。
「自駕遊」驟眼看來是輕鬆的旅遊方案,但在政策層面,卻絕對不能掉以輕心,車輛是可以便民的交通工具,也可以是可怕的殺人武器,一個對香港有長遠影響的政策,港府竟可以在毫無諮詢的情況下倉卒推出,令人不解。我在此奉勸施政者及早煞停「大膽車」,人命關天、回頭是岸,在第一滴血未流、巿民怨氣未大爆發前,及早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