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束的特首選委選舉,法律界投票率54%,比上屆2011年的36%大幅度提升,選民人數增長不足200人,但投票人數多了逾千人,民主派全取30席。這個令人鼓舞的結果,我解讀為過去4年本港法治飽受衝擊,近因是人大釋法與梁振英不罷休的宣誓官司,法律界同業相當不滿和擔憂,藉手中一票尋求出路,捍香港核心價值包括法治。
香港與新加坡是國際仲裁服務的競爭對手。有新加坡律師朋友告訴我,上月人大釋法後,新加坡律師行處理商業合約時,大力催谷客戶在合約寫明,一旦有商業糾紛需要仲裁或調解,要在新加坡進行。大條道理,因為香港靠不住,法庭未開審,中國政府已經任意插手,影響法官的判決。
梁振英輕描淡寫地說回歸20年以來釋法「只有」5次而已,這種說法完全罔顧每多一次釋法,就會多一個把柄給競爭對手唱衰香港,動搖香港在國際間辛苦建立的司法獨立地位和信譽。
今次選委選舉整體投票率和投票人數創歷史新高,民主派不只在法律界,在其他多個界別的成績同樣可喜,總共贏得至少325席,比上屆的121席激增,證明近年香港人雖然充滿失望和憤怒,但不放棄、不氣餒。
民主派團結一致組成「民主300+」力爭選委名額,有三項共同訴求,選舉前已達成了一項,阻止梁振英連任,另外兩項,有賴300多位民主派選委繼續努力,包括促使下屆特首突破人大8.31決定框架重啟政改,及捍香港的核心價值。
有志問鼎下屆特首的人向民主派拜票,爭取民主派選委提名及投票支持之前,必須做足功課,有一套治港理念,提供可操作的承諾,展示他或她落實民主派以上兩個目標的誠意和本事。
舉例來說,特首候選人對人大釋法的立場為何?會否按《基本法》交由終審法院把關?抑或利用似是而非的所謂法律理據製造釋法藉口,挑戰三權分立?還有,普選承諾兌現無期,嚴重損害香港人尤其年輕一代對國家的信任,特首候選人打算如何解開這個結,當選後如何向中央報告以啟動政改流程?其政改方案為何?
習宜放手讓新特首組班
盛傳有意參選特首的人當中,有些是過去20年在行政、立法有豐富經驗。香港跌入目前的困局,這些舊電池責無旁貸,而且更加要有新想像,覺今是而昨非,拿出新的治港藍圖。如果像「不得不重新考慮」是否參選特首的林鄭月娥,竟然聲言她正思考能否按梁振英的施政理念,延續其政策。沿此心態和路線問鼎特首,恐怕不得民心,走上梁振英同一條死路。
民主派在今次特首選舉的話語權比上次壯大了,但一日不跳出1,200人小圈子選舉制度的鳥籠,走了一個梁振英,隨時再來另一個梁振英;特首無認受性,香港管治只會越來越困難,成為中央政府的負累,現在就要收拾梁振英遺下的爛攤子。
過去一年4次選舉,包括區議會選舉、立法會新東補選、立法會選舉和今次選委選舉,香港人從投票率和選舉結果已經清楚向北京傳達一個訊息,要換人,亦要換制度。
特首候選人要有新思維,習近平同時要做一個清晰的決定,往後的對港策略是甚麼?令香港有識之士掏空自己,唯北京馬首是瞻,拉一派打一派,縱容自私之徒利用偽命題例如「港獨」撕裂社會,但選民依然投票將被抹黑和打壓的民主派議員高票送入議會,社會內部矛盾惡化,內耗不斷,年輕一代的抗爭意識上升,對國家感情疏離?抑或重拾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及毛澤東年代「長期打算,充份利用」的原意,國家充份利用香港優勢,在國際社會建立信譽,令中國在經濟及軟實力兩方面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強國?
必須反省,「閂埋門打仔,不關外人事」的對港政策已經不合時宜,當前形勢是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擺明不會對中國唯唯諾諾。中共政府對香港有任何不義之舉,外國政府可以借機唱衰中國和香港,挑動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不信任,此舉當然不會因為關心香港人死活,而是基於本身利益。
炒梁振英,如果是習近平深切反省的第一步,第二步,我認為是放手讓下屆特首組班,用人唯才,而非唯親。朝這個方向撥亂反正,願能回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