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於2004年,政府開展啟德發展規劃,花3年作分階段的公眾諮詢。規劃署於2006年的「啟德規劃檢討」中列明,將茶果嶺道及偉業街交界、連同對出海濱長廊的四公頃休憩用地,規劃興建茶果嶺公園。十多年來,政府莊嚴的承諾一直未兌現,未曾動工的土地被擱置為「臨時用途」用地。
然而,到了2016年年底,規劃署鬼祟地將土地改劃成職訓局新校舍。追溯當時的文件,該項建議是連同其他十多項議程一併諮詢,企圖避人耳目。政府施展的行政伎倆,僅足以瞞騙區議會一時。市民最終揭穿政府的詭計,繼而自發成立了保護茶果嶺海濱關注組。
建學校本是好事,社會也應該為年青人製造更多機遇。那麼,為甚麼在城規會大綱草圖的法定展示期內,竟會收到1.2萬多份反對修訂的申述?難道真的如同外界質疑,居民只是擔心「阻住個景」而影響樓價?本人在這件事上一直與居民同行,執筆撰文,無非想澄清一點:政府處理茶果嶺一事上,漠視了程序公義。
一、諮詢
政府在整個計劃的諮詢期間,沒有按照政府公眾諮詢工作的指引。高等法院在2004年審理《林月媚 訴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一案中,明確地指出港府當局在諮詢政策時,需要遵守一系列的法定準則,即「塞德利準則」(Sedley Principle)。
「塞德利準則」是英國法院在1985年一案中訂立的原則,規範政府就某公共政策諮詢公眾時,必須做到公平及公正。準則內容如下:(一)政府進行諮詢時,有關政策需仍處於形成、發展階段;(二)政府必須提供恰當的資訊,讓公眾有充分回應的機會;(三)政府要容許有充足的時間作諮詢;及(四)決策者必須認真考慮諮詢所收到的意見。
可是,根據茶果嶺居民協進會的解釋,他們只從關注組的通知下得知土地改劃,政府從來沒有主動諮詢他們。這種取巧的做法,實在有違「塞德利準則」。
在談洽過程中,職訓局將原本的三棟大樓改為兩棟,作為「讓步」。事實卻是:這個『三改二』方案,只有在海濱事務委員會的非正式會議上粗略討論,沒有給予委員足夠準備時間,事後卻宣稱已經獲得委員會支持新方案!這等偷換概念的行為,難道不是出術嗎?
二、交通
麗港城D1出口只有兩條長扶手電梯,沒有升降機或樓梯選擇。每逢維修,必然導致人流嚴重擠塞,並且要排隊乘搭港鐵的接駁巴士抵達出口。假如茶果嶺海濱用地興建了校舍,將來學生從藍田站走到校舍,有兩個選擇:要麼選擇沒有遮蓋的大斜路,步行十至十五分鐘;要麼乘搭升降機到麗港城商場,穿過商場及公園到達。
麗港城有約三萬人口,升降機只有四部,每部僅可承載二十五人,於上班或繁忙時間有大量居民使用。有沒有人想過,該處如何應付額外幾千師生的流量?
職訓局的代表告訴我們,他們會在油塘站提供免費接駁巴士接送學生。但油塘區區議員謝淑珍指出,該區已經時常塞車,加上區內陸續會有新住宅落成,未來油塘的交通量恐怕有增無減。
有一點值得指出:車輛數目大增,伴隨的是區內的廢氣問題。在政府的新規劃中,原定的足球場將會搬遷往一個比現在大三倍的石油加氣站旁邊 —— 試問一下,你敢讓孩子在這空氣環境下踢足球嗎?
總結
筆者和關注組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的城規聆聽會上據理力爭,為的就是讓城規會委員聆聽到專家和居民的意見。希望他們能夠懸崖勒馬,運用城規條例S6B(8)賦予他們的權力,將計劃駁回;並建議政府按照原定計劃,兌現承諾,興建茶果嶺公園。特首林鄭月娥在任發展局長時,主打觀塘做「CBD 2.0」,當局實在應該還觀塘區居民一個遲來的公道。在此呼籲各位,不要再各家自掃門前雪,好好關注自己社區的規劃發展,真正地「當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