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謙早前於本版撰文,質疑由范國威與我創立的「香港本土」組織,反對我們監察香港大陸化的問題。由於其文屬政治姿態,論點近似遊戲訴訟,我們寧可花時間為市民做實事而不作回應。但轉眼間在上星期的港台節目《星期六問責》中,葉國謙又忽然以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說廉署有責任抵制大陸的「豪送文化」,拒絕大陸的送禮收禮文化。
對葉氏覺今是而昨非,認同「香港本土」的拒絕劣質大陸化理念,自當樂觀其成。但亦必須嚴謹向其人指出,為何連享譽國際的廉署公署,也難逃大陸化的命運?這就要回到我們創立香港本土的思考上,即中國大陸是一個13億人的龐然巨物,而香港卻只是一個700 萬人的城市,當中國和香港不斷作交流之時,作為弱勢的一方就必然會面臨全球所有少數民族的問題,即自身文化流失的問題。對此,早在1980 年代,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就早已明白香港人的憂慮,以「50 年不變」的保證作為回應。鄧小平的理解,是50 年內中國慢慢進步追上來,而香港則不後退太多,兩者才可以銜接。
可是今日現實是,自九七政權移交不過15年,連號稱「愛國愛港」的葉國謙都要擔心金漆招牌廉政公署,竟然亦受大陸的豪送文化影響,就說明了鄧小平的保證已完全失效,因為香港已經嚴重大陸化,英殖留下的廉政防腐劑亦已過期。問題的關鍵,就是眼前北京及香港的領導人,忘了也違反了鄧小平「50 年不變」,以及江澤民「河水不犯井水」等的承諾,不斷偷步在「50 年」期內,搞「中港融合」,香港就不斷大陸化退步,而大陸在制度上卻已停滯多年,政治開明比起1980 年代甚至有所不如,那麼兩制又怎可能銜接呢?
「學好三年,學壞三日」
香港自己也不去嚴守兩制,又怎可能50 年不變?俗語有云「大石砸死蟹」,以量取勝的大陸腐敗文化,就迅速侵蝕香港原有的核心價值。古語有云「學好三年,學壞三日」,香港人花了多少年,才能建立一套不腐敗的廉潔制度及文化?無論學位、牀位或者官位,香港講求公平公正公道公開,而大陸則靠送禮賄賂裙帶關係,這些文化的影響,不是香港風壓倒大陸風,就是大陸風壓倒香港風;當兩地搞「中港融合」,究竟是大陸香港化,還是香港大陸化?這是二選一的現實問題,像去醫院應否送紅包,廉署應否送官員名酒,這些問題絕對避無可避;而逼令港人選擇的,就是偏要搞中港融合所挑起的矛盾;這些矛盾原本不在鄧小平以及江澤民的設計之內,50 年不變講求的,是中港分隔50 年,而不是頭十年廿載就搞融合。
大陸香港化還是香港大陸化
文化本身是有機生命體,不是計劃官僚可以隨便「打造」的,因此要制止大陸化這種錯誤的風氣,就必須盡力保留香港本土的每一株幼苗,而非胡亂引進外來品種。更何况,河邊的大陸官方本身就規範了13 億人的中文字,家家店舖都必須使用官方的簡體字,若井邊的700 萬人都隨便以簡代正,那50 年後香港還能有正體字嗎?另一方面,如今小學全面「普教中」,本地大學校園常聽到疑慮,就是普通話竟有超越粵語之勢,上海人不懂上海話,廣州人不懂廣州話,深圳就更見普通話變成主流之時,那麼作為香港人,對香港作為粵語最後堡壘的地位,是否要分外珍惜?
對於葉國謙居然指我們對「雙非、自由行、水貨客以及奶粉荒」的政策,說成是「煽動性舉措,若不是別有用心,便是愚昧無知」。事隔兩月之後,相信大家當有另一番體會;民意民情之所指,連梁振英為首的特區政府,以至葉國謙自己的民建聯政黨,在上述問題也要改弦易轍,改行親近香港本土的立場政策。這不單是對葉氏一人,而是所有對時事有興趣的朋友,寫實說明政治的一課——政治,真一星期都嫌長,何况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