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每年資助14,500 個大學學士學額,19 年來沒有增長。董建華年代訂下10 年內60%高中生獲專上教育機會的目標,方法不是增加學士學額,而是設立副學士學位,但缺乏監管又推卸以市場主導,現在問題陸續浮現,還要政府收拾殘局。
最近喚起公眾注意的副學士事件,是香港科技專上書院的護理學副士學課程開辦3 年以來,未能通過護士管理局的專業評審,140 名學生當中20 人今年畢業,卻因課程未被認可而無資格申請成為註冊護士。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承諾協助受影響的學生轉校繼續學業,以取得專業資格。學生已經付出了3 年光陰和13 萬元學費,額外課程又要多少學費和時間呢?
其他院校有類似妾身未明的處境,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的護理學高級文憑課程,以及公開大學護理學榮譽學士學位(普通科)課程和(精神科)課程同樣仍在等候護士管理局的專業評審,涉及共390 名學生,部分學生明年畢業。護士管理局主席黎雪芬坦言,院校過往是先申請專業認可,後開班,近年多了先開班,後申請專業認可。
學校濫收學生承受後果
現有超過3 萬個兩年制或三年制副學士學額,求過於供,20 間院校運用各種手法,競爭這個潛力深厚的市場,包括搶先開班收生、以學費回贈吸引學生提早報讀,甚至違反收生通用指標,取錄會考中、英科不及格的學生,06/07 學年8400 名自資副學士新生中,便有290宗不符合通用指標。學校濫收, 美其名是「寬進嚴出」,但學生要承受後果,有社工副學士畢業生求職時,驚覺一紙畢業證書打動不了僱主,而且僱主介意他的會考語文科不及格而不聘用他。
要回到正軌,爭取社會認同,開設副學士課程的各院校應該提高透明度,使到學生在充分知情下選擇適合的課程。校方有責任每年公布新生人數、平均入學成績、偏離「通用指標」收生的數字和理由、銜接大學學士課程的人數等。倘若院校開辦護士、會計、社工等專業課程,更加需要確保學生清楚明白自己的處境,畢業後會否得到專業認可,不容半點誤導成分。譬如,公開大學的護理學榮譽學士學位(普通科)課程和(精神科)課程網頁清楚交代,向護士管理局申請專業評審的進度。
要提高僱主對副學士畢業生的信心,可要求學生參加統一英語水平評核(IELTS)。只需通過這一關,曾經在會考或高考中、英文科不及格的副學士學生不一定要重考。
副學士學生的升學樽頸問題,一直為人詬病,最近政府有比較正面的回應。教育局長孫明揚去年11 月在立法會透露,政府打算提早兩年增加副學士銜接大學二年級的學額,08/09 學年起分階段由現時967 個增至1927 個。
此外,院校以擴充副學士課程為由,向政府貸款興建教學大樓,羊毛出在羊身上,每位學生支付的數以十萬元學費,可能部分用於補貼院校向政府的還款,犧牲課程和師資質素。政府應該考慮,豁免部分建校還款。
有人形容副學士是教育八萬五政策,貼切不過,空有遠大目標,但沒有深思熟慮便推行,而且諗縮數,動機不良。如今,副學士課程和學生良莠不齊的形象深入民心,要建立其認受性,必須在其定位、收生、師資、銜接學額、資歷認可、就業機會等多方面長遠做工夫,不可能奢望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