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4 年,管治危機愈見深化,政治倫理愈見崩壞。
一向自恃醒目的特首忽然暗示被人「抽水」,製造了一輪傳媒話題,然而,特區政府一直對爭功諉過、有風駛盡的行徑處處包庇理順,是咎由自取。靠攏權力核心的建制黨派和特權階級享受不成比例的關顧,門路廣開、四通八達,到頭來又害怕被不得民心的政府所拖累,終日埋怨「有辱無榮」;無黨派的精英們圍繞政府為他們而設的旋轉門兜兜轉轉,既可以在建制內出謀獻策,轉過身又可擔當起評論員來月旦政府。在曾蔭權的字典中,他們都應該算是「抽水」一族,西方政治述語把精於卸責和走位的虛偽政客叫做teflon politicians(teflon∕特氟龍是易潔鑊表層物料)。
開明專制徹底失敗
沒有真正的民主選舉,就沒有人民的授權,政治制度缺乏了認受性。名不正言不順,凝聚和維繫社會團結的基礎確實欠奉。小圈子產生的政府管治效能每愈下,其政策措施連狹隘的利益也應付不了,更遑論要發揮香港人的潛力和創造力。那種一籌莫展的感覺早在董建華時代的管治班子中出現了。曾蔭權挾不俗的民望和管理經驗上台,在特首選舉時還自稱「政治家」,結果還是要搞親疏有別,推香港走下坡,與民情則愈行愈遠,弄得民怨沸騰。
特區政局落得如此田地,中央是否也需要負上責任?早前王光亞論下任特首要具備的條件時,只是觸及「個人」的特質── 「愛國愛港、管治能力、認受度( 所指的是「老百姓普遍要感到還是可以的吧!」)」。王光亞充其盡是給我們重溫了有中國特色的官場潛規則,不過這種「條件論」的包裝也轉移不了視線,完全牽動不起公眾的想像和盼望。因為在民主和民生兩方面,香港社會都有強烈求變革新的共識。可是,不管梁振英比唐英年更愛國可靠,或是范徐麗泰較其他人受尊敬;也不管性別年齡背景經驗對管治能力會有什麼影響,在現有的格局之下,民主和社會公義的價值觀、理想、抱負和視野這些領袖素質都要靠邊站。下任特首由始至終是中央欽點的,依舊是宮廷政治和獨裁政權所產生的。
香港早已向獨裁專制說不,卻迫於長期處於一個扭曲的政治環境中,回歸以來,用「開明專制」這種中間路徑來發展民主和實現繁榮穩定的社會已證明徹底失敗了,普選一拖再拖,現時管治制度已經落後過時,單單是要擺平建制派內的種種矛盾已筋疲力竭,「抽水」政客食髓知味,只會變本加厲。久而久之,不管在朝在野,乃至傳媒學界,普遍都不相信政治還可以昇華為追求公共利益、發展公民社會、實踐公民責任的良性競爭。當香港最需要凝聚政治能量來推動民主、改善民生的時候,社會對無代表性的政府和低效能的議會的不滿和失望達至新高。
假開明、真專制的特區施政完全違背了香港的利益,也完全違背了港人治港的承諾。